问题 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战国时期,齐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国,以一鹄作为赠送楚王的礼物。谁知刚出城门,鹄就飞了。淳于髡托着空鸟笼,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向大王献鹄,我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鸟儿饥渴,就放它出来喝水,谁知它竟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颈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致使士人自杀。鹄是羽毛类的东西,相似的很多,我想买一个相似的鸟儿来代替,可这是欺骗大王,我不愿做。想要逃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前来服罪,向大王叩头,请求责罚。”结果楚王不但没有怪罪淳于髡,反而大加赞赏,以厚礼赏赐淳于髡。

探究淳于髡的话语,我们就不难发现他实际上在自我保护,让楚王没有理由责罚。试析淳于髡之言是如何自我保护的。(5分)

答案

淳于髡这一番话,说得十分巧妙。“不忍鹄的饥渴,让它出来喝水”,说明淳于髡的仁;“想要刺腹绞颈而死”,说明淳于髡的勇;“担心别人非议楚王”说明淳于髡的忠;“不愿另外买类似的鸟来代替”,说明淳于髡的信;“痛心齐、楚两国之间的通使断绝”,说明淳于髡的义;“服罪”、“领罚”,说明淳于髡的诚。仁、勇、忠、信、义、诚具备,楚王怎会治他的罪呢?

题目分析: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解答此题要紧扣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淳于髡与楚王之间不仅存在君臣关系,还代表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国家之家的交往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引发战争。分析此题抓住人物关系从古代对“士”的要求出发,组织语言即可。本体属综合考察,要求学生对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并有评价。

选择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