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⑴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3分)

⑵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3分)

⑶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3分)

答案

⑴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

⑵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纯粹是愚昧的表现。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⑶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题目分析:(1)从材料一的出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民众对西方近代科技革命产物所拥有的憎恨态度,然后再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即可。(2)材料二、三共同反映了清政府官员和最高统治者对近代交通工具输入中国的强烈抵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即可回答此题。(3)材料四共有3个语句,分别概括出各自的含义即是答案。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交通、大众传媒的变迁,是高考中的新增考点,近年来反复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为传统史学所忽视,属新增社会史学;另一方面,社会史学的内容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学生有亲身体悟,更易体现历史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就难度而言,总体难度不大,只因为学生还不太熟悉这一模式,故得分率较低,希望引起学生关注。

多项选择题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