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5分)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 * * 益保障法》自2013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其中第18条第2款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一条款被广泛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入法。这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反响,大家围绕“可操作性与有效性”、“道德与法的边界”等方面,展开讨论和争议。

那么,你的看法呢?请寻找一个角度,表明观点,并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

观点一:用法律代替道德的压力来强行约束人的行为,道德的力量必将逐渐消亡。“孝心”是道德层面的而非法律层面的,取决于精神层面的“孝心”,而非物质层面的“孝行”。一个人有孝心则有孝行,反之则不然。

观点二: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是以法律的形式来支持中 * * 的美德。不是对道德的否定,而是以法律的形式来强化它,这样提醒孩子,对父母的关心,对心灵的呵护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

观点三:法律可以规范一个人“回家看看”的次数、时间,但这并不代表就在行“孝”。“孝行”应该是“孝心”的自然流露,而法律的硬性规定只能规范形式,不能倡导实质,对真正保障老年 * * 益起不了多大作用。   观点四:有了法律的保障,家庭成员首先有了定期“行孝”的意识,这就保证子女在安排时间上,对“回家看看”有了优先权,也提醒子女,“孝心”不是挂在口头,而是落实在行为上的一件件小事。

题目分析:解答类似题目,无论如何评价,首先应明确态度,不可模棱两可。阐述理由时要充分,要关注5分的分值,理由不能太简单。语言表达要规范,不能有错字,病句,错字病句都会成为减分的因素。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