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材料二 1912年12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病逝。有感于当时仍然严峻的海防形势,孙中山先生在其亲笔题写的挽联中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时代感叹。
——《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
海军实为富强之基,彼美英人常谓,制海者,可制世界贸易;制世界贸易,可制世界富源;制世界富源者,可制世界即此故也。——孙中山《十年国防计划》
材料三 21世纪在我国实施海洋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是世界人口的头号大国,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必须依赖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为后盾。中国自北向南,完全处在由岛链形成的半闭海状态,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海上通道和能源安全保障将是21世纪初叶我国面临的又一个新问题。 ——《关于21世纪我国东部大海洋战略的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有7 000年海洋文化,其航海在唐宋元迄至明中叶的七八百年内领先于世界。”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2)材料二中孙中山感叹中国海权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海洋观。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加强海军建设的重要意义。
(1)观念:重视农业,轻视海洋开发利用。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举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海上贸易发达;郑和七次下西洋。
(2)原因:西方帝国主义海军实力强大,对中国侵略;清政府统治腐败,不重视海防;国家贫弱无法建立强大的海军;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的海权丧失。观点:认为加强海防有利于中国的国防建设,而且注意到海洋连接世界市场的重要价值,认为可以通过兴海权来帮助中国走向近代化。
(3)意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开发海上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保障海洋通道安全,维护国家的海外利益。
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中国海洋观的理解能力。第一问思想观念,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由此可以归纳,经济根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基础导致的;列举唐宋元明中国航海领先的史实即可;第二问原因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孙中山的海洋观依据材料概括逐条列出即可;第三问从材料中可以归纳出对台湾、资源、海洋通道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