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城乡居民收入状况
经济指标 | GDP(亿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总量 | 506322 | 24565 | 7817 |
比上年同期增幅 | 7.8% | 9.5% | 10.6% |
材料二 为了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的作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两个字的改变,凸显中央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决心,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将有一系列新举措。
材料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市场配置资源有什么优点?(8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唯物历史观知识回答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并分析党坚持改革的根本原因。(12分)
(1) 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GDP有较大幅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并且增幅大于GDP;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低,必须合理提高居民收入。
(2)①市场通过价格涨落,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2分)②市场竞争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2分)
(3)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2分)②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2分);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党坚持改革,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以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2分)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2分)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2分)党坚持改革,改革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法律法规,使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社会得到更全面的进步。(2分)(若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知识答题,视学生答题具体情况,适当加分1至2分。但该问得分最高不超过12分。)
题目分析:本题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话题,从经济哲学的角度进行考查。
(1)考生在回答本问题时,首先要明确图表题的解题步骤。首先要读表头,明确主旨。本题通过表头,可知图表反映的是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其次要读内容,了解具体情况。读具体内容时,要做到两找即纵向找规律,横向找差距。根据本题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到的规律是前三季度我国GDP有较大幅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并且增幅大于GDP,找到的差距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低。
(2)本问内容设问比较直白,考生在回答本题时,根据材料可以发现本题有两个要点,一是说市场通过价格的涨落来发挥作用,实现资源配置,这对于市场主体的企业来说,企业的经济行动在市场的指挥下作出的调整,是自愿的,非强制的,无怨无悔的,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矛盾是比较小的;同时,价格带来的经济利益,是直接的,非间接的,是即时的看得见摸得着,对市场主体的激励是强有力的,所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强有力的。二是说市场配置资源必然伴随着竞争,竞争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即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按照此思路进行组织答案即可。
(3)考生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本题在内容上有两小问,前一设问要求从哲学的角度回答改革的目的,背景材料中呈现的是现实生活中当前的改革的目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本质与现象,或者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一点考生需要明白。对于改革的目的直接结合教材进行回答就可以了。后一设问是承接前一设问提出的,随着我国的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求经济制度,体制机制必须改革,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改革。为什么要改革?根本上就是因为合适的制度对社会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经济政治法律制度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阻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