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如图为某地地貌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据图判断(  )

A.1处有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条件

B.2处的火山喷发可能形成石灰岩

C.3处可能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D.4处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小题2:从成因上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为背斜成山,C为岩块断裂上升形成的山地

B.B为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C.D为冰川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山峰

D.外力作用是形成图示地貌形态的主导因素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和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貌。

小题1:图示1处为背斜,有良好的储油结构;2处为火山喷发,可能形成喷出岩,而石灰岩属于沉积岩;3处为向斜结构,向斜储水,图示4处地势较低,可能形成沉积岩,沉积岩中可能形成化石,故选D项。

小题2:图示1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地貌为山岭;图示3处中间岩层向上滑,表示地垒结构形成的块状山。故A项正确。

问答题
单项选择题

二战结束之后,由于殖民体系的瓦解,世界文化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贸与信息传递的发展,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目前,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出现了两股不同方向的潮流:某些西方国家的学者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仍然坚持“西方中心论”。与此同时,某些取得独立或复兴的民族,抱着珍视自身文化的情怀,形成一种返寻根、固守本土文化的民族主义和回归传统的保守主义。甚至某些东方学者鉴于两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世界造成的灾难和自身曾遭受的欺压,提出文化上的“东方中心论”。

如何使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和国家能够在差别中得到共同发展,以便造成在全球意识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呢我认为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可能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资源。

例如:儒家主张“制礼作乐”,即要求“有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道家追求“顺应自然”,即要求“无为”以保持社会安宁。它们本是两种很不相同的思潮。但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在不断对话中取得了某种共识。到西晋,有郭象为调和孔老,提出了“有为”也是一种“无为”。在《庄子•秋水》中有一段郭象的注:“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马乎服牛乘马不可穿落之乎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苟当乎天命,则虽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这里的意思是说,虽然“穿牛鼻”“落马首”是通过“人为”来实现的,但它本来就是合乎自然的。

郭象这一观点,儒家可以接受,道家也可以接受,但它又不全然是原来儒家或道家的思想了。“有为”(人为)和“无为”(天然)本不相同,但要使两者的意义都在某种程度上被容纳,就必须在商讨中找到二者的交汇点,所找到的交汇点就可以成为双方能接受的普遍性原则。它并不要抹煞任何一方的特点,而又使双方能接受,这无疑是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的。

文章提到“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概念,以下对它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存在“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

B.民族主义是针对外来文化,保守主义是针对现代文化

C.提出“东方中心论”的学者具有民族主义的情绪

D.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都与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