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小明想探究铁丝的电阻是否与温度有关,可家里没有电流表,也没有电压表,他能找到的器材有:一个电压稳定的电池组,一个小灯泡,一个酒精灯,适量的铁丝和导线.

请你为小明设计一个简明的探究方案.完成下列探究过程的内容:写出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时的观察要点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办法.

(1)提出的问题______;

(2)猜想或假设______;

(3)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小明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①小明先用电池组、小灯泡、铁丝和导线组成一个______电路(选填:“串联”或“并联”);

②点燃酒精灯,并将______(选填:“导线”或“铁丝”)置于酒精灯的火焰之上.

③接通电路,观察______,判断电阻阻值的大小是否与温度有关;

④实验发现,铁丝电阻值的大小与它的温度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答案

(1)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铁丝的电阻是否与温度有关,因此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铁丝的电阻与温度有关吗?

(2)铁丝的电阻大小与温度是否有关,一种可能是有关,一种可能是无关,因此可以猜想就有两种:①铁丝的电阻大小与温度有关,②铁丝的电阻大小与温度无关.

(3)①铁丝的电阻大小是通过灯泡的亮度来体现的:灯泡的亮度变化,电路中的电流就发生变化,电流的变化反应了电路中的铁丝电阻的变化,因此为了使灯泡的亮度能够反应铁丝电阻的变化,就需要将两者串联在一起.

②要改变铁丝的温度,所以要将铁丝放置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

③由于灯泡与铁丝串联在一起,当铁丝的电阻变化时,电路中的电路发生变化,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就发生变化,小灯泡的亮度也发生变化,由此可知,可以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来认识铁丝的电阻是否与温度有关.

④导体的电阻大小与温度有关,对于金属而言,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故答案为:(1)铁丝的电阻与温度有关吗?

(2)铁丝的电阻与温度有关.

(3)①串联;  ②铁丝;   ③灯泡的亮度;④有关.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学文本的演变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也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五经”、“七经”立于大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发挥了特殊作用。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初,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今天下传习”。由此完成了经注的统一。高宗永徽四年《五经正义》颁行后,遂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其后,又有贾公彦作《周礼注疏》与《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称《九经正义》。唐代明经科,以《九经》取士,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之别;至唐文宗太和年间,刻《十二经》,立石于国学,增加的《论语》、《孝经》和《尔雅》,均成为了教科书。

  唐代学者整理的经学文本,是对汉代以来经学的一次大总结。清代经学家皮锡瑞如此评析:“自《正义》定本颁之国胄,用以取士,天下奉为圭臬。唐至宋初数百年,士子皆谨守官书,莫敢异议矣。”也有学者认为,“正义”对经、注起了详解作用,有益于普及文化教育,但士人多以读经为敲门砖,并不以学术论争为意,从而造成了经典注疏的停滞。

  北宋庆历以后,疑古之风始兴,不信前人注疏,务出新义。熙宁间,王安石改制,废置《仪礼》学官,而以《周礼》取士,并未将《春秋》列于学官。当时规定:“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札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其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春秋》大义难知,不利“经术造士”;《春秋》经传言灾异,不利变法;依《春秋》大义治狱,与王安石以法治罪相冲突。王安石自撰《三经新义》,颁行学校,作为士子唯一“经术”和科举考试标准。实际上,这是新党集体思想的结晶。过分热衷于将一家注经之学定于一尊的做法是导致王安石失败的原因之一。

  此后,经学文本进一步发展。朱熹从《礼记》中选出《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这是元、明、清读书人的必修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为适应读书应举的需要,宋代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教材流行于世,清代增有《弟子规》读本。

1.下列对“经学”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起源于子夏和苟子的经学,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成了一门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B.经学在两汉时处于独尊地位,隋唐后因与科举结合而对儒家通识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

C.唐至宋初数百年间,《五经正义》一直是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也是天下士子谨守的官书。

D.经学文本经朱熹得到进一步发展,《四书集注》是以后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

2.下列不属于“推动了经学文本重大发展”的人和事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命孔颖达与诸儒撰定的《五经正义》在唐高宗永徽四年颁行后,遂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 B.贾公彦、杨士勋、徐彦在《五经正义》的基础上,又拓展了经学文本,合称的《九经正义》成为唐代明经科取士的经说。

C.北宋庆历后,王安石改制,废置《仪礼》学官,而改以《周礼》取士,并未将《春秋》列于学官。

D.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成《四书》,并作《四书集注》,这是元、明、清的必修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

3.简要概括经学文本在唐代的演变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