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侯会近日发表了两篇博文,讨论有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文章在中学课本的存废问题,这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侯教授在博文中说,因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醉打蒋门神》三篇文章血腥内容较多,加之当代中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所以这三篇文章不宜编入中学课本。

对于侯教授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侯教授的观点值得肯定。首先,编入中学课本的文章应当体现一种健康、积极的导向作用;其次,提供给当代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文字材料有过多的血腥内容,会对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误导;最后,在选编课文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当代中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编入中学课本的文章应慎重选择,教材中不适宜的篇目也应删去。示例二:侯教授的观点有失偏颇。首先,编入中学课本的文章不必过分拘泥于内容方面的因素,像《水浒传》等名著的节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次,编入中学课本的文章是当代中学生了解、欣赏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部分文章可能带有血腥内容,但要相信当代中学生具备一定的是非观和辨别能力,不至于被轻易误导。因此不宜简单否定入选文章。

题目分析:本题的评论对象是“侯教授的观点”,答题时,最好能将“侯教授的观点”的具体内容放在观点句中表达,以避免后文的理由脱离自己的观点。为此,考生的第一步工作其实应当是概括材料中“侯教授的观点”,即“三篇文章不宜编入中学课本”。另外,阐述理由时,应先从中学生的角度着眼,然后再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辨析,这样才能使阐述存在较为合理的逻辑关系。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