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26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某地发展经济不盲目攀高求快,着力激发市场活力、需求潜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生产要素按市场规律流动配置,努力实现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既防止政府的手错装在市场身上,又防止市场的手错装在政府身上。

(1)描述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

(2)依据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该地做法的理论依据。(8分)

(3)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防止“政府的手错装在市场身上和市场的手错装在政府身上”。(12分)

答案

(l)图一表明2010年以来我国GDP增速放缓,由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2分),图二表明2010年以来我国二大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2分)。材料一说明我国经济结构有所改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2分)。(说明:凡考生回答到“增速放缓”、“平稳增长”、“第三产业比重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均可得2分,但不重复给分。对材料一概括出“经济结构有所改善”给1分,“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给1分。)

(2)①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加尊重市场规律。③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说明:①②点各2分,第③点4分。在第①点中若考生回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可给2分,但不与第①点重复给分。)

(3)①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②政府不能包办一切,应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③政府要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水平。④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说明:前两点3分,第①点中回答履行好政府职能或回答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均可给3分,第②③④点中包含有2层意思,答到其中任意一层意思的即可给3分。)

题目分析:(1)该题是图表题,解读之前要注意把握图表题的解题步骤。首先要读表头,把握主旨;其次是读数据,了解主要内容。读数据时要坚持纵向找规律,横向找差距的原则。最后是读小注,作出必要的补充和说明。根据这三个步骤考生很容易从主要从我国GDP的增速趋势和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两个角度进行概括说明。

(2)考生在回答本题时,要注意的是本题的知识限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设问的指向是分析说明该地做法的合理性,属于依据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回答时,首先要根据对材料内容的解读,概括该地政府的做法,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提出该地政府做法的依据即可。

(3本题的设问主体十分明确,是政府。设问的指向是谈谈如何防止“政府的手错装在市场身上和市场的手错装在政府身上”,属于如何做的解答题。这要求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和理解有关政府的知识。要防止政府的手错装在市场身上和市场的手错装在政府身上情况的发生,需要从政府如何履行职能、政府如何行使权力上的角度加以总结概括。

阅读理解与欣赏

  ①当人们想到能源时,脑海中总是出现燃烧和火焰,而把冰块看作是与之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是今天,科学家却发现一种在特定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并稳定存在,广泛发育在浅海底层沉积物、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和高纬度极地地区永久冻土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一种似冰状的白色固体物质,因全有大量甲烷而可燃,所以也被称为“可燃冰”。  

  ②可燃冰是天然气(甲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超过20摄氏度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4摄氏度;其次,可燃冰在零度时,只需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能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压力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就越稳定;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和气源三者具备的条件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可燃冰的晶体。  

  ③可燃冰是1972年由前苏联科学家在北极圈内首次发现并确认的。随着美俄科学家不断地探测,到目前为止,估计全球可燃冰储藏量高达石化燃料储藏量的2倍,勘探出的储藏地区包括30个海洋储藏地和8个大陆储藏地。今天,科学家已把开发和商业利用可燃冰作为研究目标。  

  ④据科学家测算,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可释放164立方米甲烷气体和0.8立方米的淡水。甲烷是人们可以用来燃烧发电的可燃气体,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可燃冰将成为2l世纪极具潜势的洁净新能源。

  ⑤要使可燃冰早日造福于人类,关键是要找出安全有效的开采方法。目前考虑的开采方案有几种:热解法和降压法,两者分别利用可燃冰温度高和压力低时即分解的特性,使其由固态分解出甲烷气体;还有科学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另外还有一个新的设想,即“置换法”。研究证实,将液化的二氧化碳注入1500米以下的海水中,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它的比重比海水大,于是就会沉入海底。据此研究结果,如果将二氧化碳注射入海底的可燃冰储层,二氧化碳较之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将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挤走”,从而将其置换出来。但这些方法都面临着一个如何收集甲烷气体的问题。同时,甲烷气体是对环境破坏作用最大的温室气体之一,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会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所以,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着种种难题。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可燃冰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难题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

1.读完全文,你觉得什么是“可燃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燃冰的形成需要哪些基本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说说划线词的作用。

(1)首先,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超过20摄氏度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4摄氏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此研究结果,如果将二氧化碳注射入海底的可燃冰储层,二氧化碳较之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将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挤走”,从而将其置换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子中列举的数据有何作用?

  到目前为止,估计全球可燃冰储藏量高达石化燃料储藏量的2倍,勘探出的储藏地区包括30个海洋储藏地和8个大陆储藏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燃冰是洁净的新能源,但在开发利用时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人们对于它的开发意见不一。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