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当今在我国的教育界对创新和创造性行为的培养呼声极高,有些人也希望通过传授一般的问题解决策略来达到这一目标。根据认知教学心理学家在传授一般的问题解决策略方面以及传授一般的推理策略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指出达到上述目标的最有希望的途径。
参考答案:问题解决是指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扫除障碍,从而将初始状态转换为目标状态,产生一个新答案的过程。当常规或自动化的反应不适应当前的情境时,问题解决就发生了。一般来说,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形成一个新的解答,即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问题解决者需要组合已经习得的概念、命题和规则,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1)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①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
②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订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③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做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④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做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2)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问题解决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相关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以及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①有关的知识经验。有关的知识经验是指有关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探索的技能在解决问题中不能替代实质性的知识。
②个体的智能与动机。个体智力水平的高低对问题解决有重要的作用。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分析能力等对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认知特点即对问题的敏感性、灵活性、冲动性、反省性等特点,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动机也影响问题的解决,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既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但动机过于强烈,人处于高度的焦虑状态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③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问题中的事件和物体将以某种特点呈现,如空间、位置、距离、时间顺序等。这些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影响你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某些呈现方式能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便于寻找解答的方向、途径和方法。某些呈现方式则可能掩蔽或干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增加解答的难度,甚至导入歧途。
④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反应定势也称定势,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刻板化。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它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的,人们通常不能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他们很少考虑具有特定功能的物品的不平常的用途。
⑤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是指类似事物对人的创造活动所起的作用,原型启发经常成为人们创造活动的催化剂。原型启发法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酝酿效应是指搁置问题对问题解决所起的作用。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的现象。
(3)举例说明
据说,大科学家牛顿很喜欢猫,他自己养了一大一小两只猫。但因猫经常出入屋门,需要他开关房门,影响他的工作。于是他就在门上开了—个大洞和一个小洞。为什么要开两个洞呢牛顿想:大猫应从大洞进出,小猫应从小洞进出,免得自己去开关屋门。牛顿所犯的错误就在于思维定势对他的影响,这个例子说明了思维定势可能有的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