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关于中学与西学的关系,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说:“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西学必先由中学。”
针对“中体西用”学说,严复认为:“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议者必欲合之而为以为一物,且一体而一用之,斯其文义违舛,固已名之不可言矣,乌望言之而不可行乎”
试对上述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并从教育的角度谈一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

参考答案:(1)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①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用生活来教育。③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
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为牛活向前、向上的教育。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教育与生活具有一致性。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融合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②教育对生活具有从属性。这就是指生活决定教育,包括生活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③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性。这就是说教育绝不是被动地适应生活,而是应当对生活起巨大促进作用。
(2)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
杜威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关于教育的本质的认识之一。其基本内涵是: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②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
③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异同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①两者相同点:二者都承认教育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反对将教育与生活分离;认为生活含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教育对生活的改造也起着重要作用。
②两者相异之处:
第一,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不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期,许多教育家为推进和巩固“五四”以来新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做了大量的工作,教育改革也进一步深化,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形成了规模空前的乡村教育运动,各种教育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就包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杜威的教育理论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而这一时期正是美国社会变革的分水岭。这一时期在美国,资本主义创造了物质和技术的进步,却使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失调,物质力量不仅没能为社会服务,反倒成为社会进步的异化物。杜威的教育思想就是建立在丰厚的文化成果和对现代问题的关切之上的。
第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现实社会生活,他认为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杜威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他认为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同时学校生活也要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对教育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他认为教育不只是限于学校教育,整个社会就是教育的大场所。教育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社会生活无时不变,教育也随之发展,教育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他认为教育要合乎儿童需要亦要符合社会需要,学校教育应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对于不合适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要加以改造,使之更富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