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2010年10月23日,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在安徽召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治淮60年,中央及地方财政投入1000多亿元,带动其他投入1000多亿元,促进淮河流域水库塘坝灌区、河湖灌区、机电井灌区、引黄灌区四大灌溉体系年均灌溉面积增加到1亿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防洪、除涝、灌溉等治理工程累计增粮超过6000亿公斤,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913亿元,淮河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从昔日水患频发的“水口袋”日益转变成为“米粮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

材料二:长江与淮河同为我国七大水系,长江上的三峡工程,既是水电工程,又是防洪和生态工程。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建成,如何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成为重庆市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2010年10月8日,“绿色长江重庆行动”大型捐资造林公益活动在北京和重庆同时举行。该活动旨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结合其他重点工程造林,在重庆长江两岸造林380万亩,实现绿化全覆盖。重庆市必须以此为契机,综合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科技等手段,加快依法治江步伐,推动三峡库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1)结合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治淮6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所体现的经济常识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色长江重庆行动”必须走依法治江之路,简述依法治江的基本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财政具有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③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依法治江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依法治江的要求是: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相关法律,确保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相关事务的管理;司法机关要严格司法,制裁违法行为。加强公民法律教育,保证公民自觉守法。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陋室,惟吾德。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斯:                                           (2)馨:                                           

(3)案牍:                                    (4)劳形:                                    

3.下面所列各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全文的点睛之笔是:_____________。

5.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说明(    ) 

A.陋室简陋      

B.陋室不陋      

C.陋室不好      

D.陋室很陋

6.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是(    )   

A.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B.世人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C.作者希望自己像诸葛亮、扬子云那样居住简陋,以便受到世人的敬仰。   

D.世人应以诸葛亮、扬子云为榜样,不追求高雅的居室,以便受人敬仰。

7.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现了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志趣。

8.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9.学习了《陋室铭》,我们看到了作者刘禹锡那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那么是不是说要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上的需求呢?谈谈你的看法,限200字左右。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