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招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__________________’”

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答案

答案:C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准确、鲜明。文段是讨论白话与文言的关系,可排除D项;抓住“也有文言的墨水”“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即可排除A、B项。此题主要难在“语意”的把握,而表达的连贯、准确是建立在全段语意把握基础之上的。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先后多次赴极地执行考察任务。北京时间2010年8月6日4时29分,执行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航行到(85°25.406′N,178°33.447′W),打破了中国航海史上到达的最高纬度记录——85°25′N。

材料二:

    2010年11月11日,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深圳盐田港起航,于2010年12月5日顺利抵达南极中山站(69°22′24″S,76°22′40″E),各项南极科学考察工作全面展开。

材料三:

下图为南极洲局部区域示意图(图中曲线为等高线,单位:米)。

(1)2010年,“雪龙”号两次进行极地科考,其航行的最北位置位于中山站的________方向。当其航行到最北位置时,全球处于新旧两天的范围之比约是________(取整数比)。

(2)科考队员在B点进行科考时常会遭受雪崩威胁,主要是因为该处地形为________。A点与C点的相对高度约为________米。

(3)为什么对中国来说,北极比南极重要得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北两极地区相比,为什么南极地区气温更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避免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人类选择在极地地区建立农作物种子库,其选址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