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叫绝的,               。这真让我们这些后世的汉语使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

“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暇想:在远方那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     (chǎng)开了各自的门户。

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于“革命”意味,②天,豁然晴朗了。③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小麦已经返青,望着满眼绒绒的新绿,你会感到,绿色自身也有生命。在沟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十分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

小题1:依次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还有它的一个个具有田园风味和充满诗歌韵味的名称

②它们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和表意美

③除了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和准确对应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小题2:阅读第二段,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1)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答:           

(2)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答:           

小题3:第三段中①~③的文字(加“       ”)有一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2分)

(1)有语病的一处的序号:     (1分)(2)修改:               (1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1)“暇”改“遐” (2)敞

小题3:(1)① (2)在“意味”后加“的节气”(其他答案,合乎语法、语境即可)

小题1:题目分析: ③中关联词“除了”和①中“还”搭配,①在③后;②中“它们”指代的是①中“名称”,因此②在①后。①通读全文,明确话题和表达方式;②化大为小,先将联系紧密的句子排列起来;③注意关键标志,序列词、关联词、指代词、结构词、重复词、相近句式;④诵读检查调整。

小题2:题目分析:暇,和时间有关,闲暇。遐,远,闻名遐迩。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②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③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要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的“同中之异”。

小题3:题目分析:宾语残缺。本题较为简单,用“的时节”“的日子”等,也可以。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2分)

警句

徐懋庸

许多作者写作喜用警句,许多读者读书喜看警句。有些老师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一二警句,便大加赞赏,结果就连在一篇说明文中,学生们也必硬添入许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实,作者喜用警句,是由于才力薄;读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见识浅。才力薄,所以不能创作充实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娱人;见识浅,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义,徒摘警句以自欺。

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没有警句,也可以说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与全文相得益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可有些人钟爱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结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用金线绣花,极不相称,且所绣之花,绝不会佳。现在有一类人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

喜欢看警句的读者,阅读伟大的作品定会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而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就如赏花,真能欣赏名花的人,会到园地上,于阳光微风中,欣赏花儿的活泼生机、天然的姿色及其与环境相掩映之美。在这样境界中的花,无论大小开谢,各有其美。但不懂欣赏的人,只知折取一枝插在瓶中,自以为已尽得此花之美,却不知这是大煞风景的。

世上的语言,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关键在于运用得当。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那些只追求“处处须警句”的文章,华而不实,实在是不足取的。

(选自《文章正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小题1: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3分)    

A.写说明文,不必硬添入许多奇警的句子。

B.好文章无处不善,是不刻意追求警句的。

C.写作时,如果多使用警句可使文章增色。

D.阅读作品,不应该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第二段中加点的“粗劣的土布”和“用金线绣花”分别比喻什么?(2分)

(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4分)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