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注:幸福感的拥有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和生存状况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主观确认。——摘自CCTV《 2010年中国人幸福感调查报告》
材料二:在今年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杭州最具幸福感城市,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大多数公共文化场所已陆续免费开放。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经济生活》有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三条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途径并分析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广东为什么要加大财政投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图一表明:感到“不幸福”的年收入群体既包括2万以下的家庭,也包括10万以上的家庭;对幸福感受“一般”的家庭比例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减少;感受到“幸福”的家庭比例随着年收入的提高而增多,10万以上年收入家庭感受“幸福”的比例最高(或者2万以下年收入家庭感受“不幸福”的比例最高),由此说明,幸福感既与收入相关,但不完全由其决定。图二表明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是多元的。其中有收入、健康等物质环境和社会福利、人际交往、人文关怀等社会环境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图三表明人均GDP是影响幸福感的决定因素。人均GDP低,幸福感地;人均GDP高的北京、上海天津由于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幸福感受影响。三图共同说明经济、收入是影响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
(2)①经济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幸福感平均值与人均GDP关系密切,地区差别较大,贵州宁夏与天津、北京江苏差别较大。因此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保证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②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前提和基础,10万以上年收入家庭感受“幸福”的比例最高,而2万以下年收入家庭感受“不幸福”的比例最高。说明对幸福的感受和家庭收入的高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③改善居民家庭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居民家庭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公平、和谐、稳定有助于提升幸福感。⑤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就业不仅是劳动者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有助于幸福感的提升。
(3)广东省要加大财政投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体现,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因此着力改善民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措施。我国的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广东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是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的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