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腐败,有人预测,它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与中国古代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有哪些新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8分)

(2)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国和以往的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6分)

答案

(1)新特点: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达到了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农民阶级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向西方寻求救国之路,特别是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侵略,加剧了中国的阶级矛盾的情况下爆发的。洪仁玕等领导者对西方的认识。(8分)

(2)因素: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

不同: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采用内阁制和三权分立制度。(6分)

题目分析:本题属于简单的材料式简单题,主要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1)问,本问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新特点的理解,联系已学知识结合时代背景,把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运动想比较,分析归纳整理新特点:前后两个革命纲领的颁布及其历史意义、担负的历史任务等;原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归纳,可以从19世纪中叶以后的经济、阶级、思想、清政府的改革等方面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可以结合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民主共和制国家的特点归纳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张朴村墓志铭

君讳云章,字汉瞻,号朴村,江南嘉定人也。曩者崐山徐司寇好文术,以得士为名,自海内耆旧①以及乡里朴学、雍庠②才俊有不能致,则心耻之,而士亦以此附焉。余初至京师,所见司寇之客十八九;其务进取者,多矜文藻,驰逐声气;即二三老宿亦争立崖岸,相镇以名;惟君处其间,敛然静默,体恭而气和。余心异之,而君亦昵就余。 

君始以校勘《宋元经解》客司寇家,其后诸公贵人考订文史,必以相属,而君尝就陆稼书先生问学,独阴以名义自砥。方稼书先生为当路所排,君上书崐山相国;其后仪封张中丞与江督噶礼互劾奏,谳③久未决,君上书安溪相国。在君见谓义不可以苟止,而以言之不与为众所咍④。君在举场数十年,所与比肩游好次第登要津,司贡举,每欲引手,君辄曲避,以是终无所遇。 

康熙五十二年,诏求岩穴之士。时华亭王司空承修《尚书》,奏君参校;书既成,而君淹留逾时,众以为疑。余间诘其所以然?君曰:假予急功利,乃侘傺⑤到今邪?顾窃自念生逢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箚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既出京,会仪封公总督仓场,留主潞河书院;又逾年,然后归。今上嗣位,诏举孝廉方正,江苏布政使鄂公以君为举首,君老不能行,再书辞。大江以南,遂无列荐者。君内行饬修,遭母丧,既禫⑦,子孙请少进肉洎,君固不肯,时年六十矣。将终,语不及私,慨然曰:吾生独君臣义缺,命也夫!

铭曰:敛其容,志则强。居虽蔽,闻既彰。身寿耇,嗣衍昌,归幽墟,宜乐康。

注:①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②朴学、雍庠:这里泛指有知识的人。③谳(yān):奏折递上去后等候裁决。④咍(hāi):讥笑。⑤侘傺(chà chì):失意的样子。⑥箚(zhā)子:古时官用上奏 的一种文书。⑦禫(dàn):古时除丧服时的礼仪。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进取者务:谋求

B.多文藻矜:夸耀

C.余诘其所以然间:私下

D.君不肯固:本来小题2: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可“敛其容”的一组是 (   )  

①独阴以名义自砥    ②每欲引手,君辄曲避     ③而君淹留逾时

④遂无列荐者    ⑤君内行饬修    ⑥将终,语不及私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朴村曾因为仪封张中丞和江督噶礼互相上奏折弹劾对方而长期没有结果一事,上 书给安溪相国。

B.张朴村认为义是不可以因为苟且停止下来的,只因这一观点与众不同,所以大家才 纷纷讥笑他。

C.与张朴村他并肩游学交好的人一个个获得了要职,管理着贡生和举人,他们每每想要伸手援助他。

D.张朴村临终前表示自己此生惟一的遗憾是没有实现君臣大义,而且认为这是他自己 的命运所致。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余心异之,而君亦昵就余。                                                                        

(2)书既成,而君淹留逾时,众以为疑。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