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12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民族记忆的背影,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那些古老的传说、歌舞、曲艺、剪纸、雕刻、民俗礼仪等,无不蕴藏着中 * * 珍贵的文化“基因”,它们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必须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当然脱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就谈不上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价值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划定的特定区域。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材料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点。(12分)

答案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3分)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体现了这一点。(3分)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所以,脱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就谈不上保护。(3分)

④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因此,必须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即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价值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3分)

题目分析:材料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解题的关键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体现出了联系的普遍性。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体现联系的客观性。“脱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就谈不上保护”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价值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划定的特定区域”体现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点评:解答本题时首先应注意设问点,要求用“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来回答;其次应全面思考相关内容,如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的属性与方法论要求,整体与部分等;再次答题时应注意理论与材料分析并重,理论应清晰明确,分析内容简短干练。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