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去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性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一3米。
去年洪灾过后,国家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人类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8分)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6分)
(1)1、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能随意的破坏自然。(2分)
2、物质运动有规律,人类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受惩罚。(3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只有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永续发展。(3分)
(2)(6分)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肯客观规律的结果。(3分)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3分)
题目分析:(1)题目给出的知识范围是“哲学知识”,这就意味着考生要在整个哲学书中所有的原理方法论中选择合适的来回答,那么如何确定哪个是和材料相对应的呢?这就需要考生仔细的阅读材料,准确把握其中的关键词,材料中说“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这个“相关”,不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吗?如此可以找到联系的观点。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一3米。这句话说明如果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因此要尊重规律。人们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因为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题目给出了范围的限制——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书上有确定的知识点,就是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点评:哲学的主观题一般都是需要用原理和方法论来回答,所以考生要把书上的所有原理方法论放在一起来识记,记忆的时候既要整体记忆,又要把其分成四个部分: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对于辩证法又要分成三个部分: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因为哲学答题的知识范围大小不等,大到整本哲学书,小道一个知识点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