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3分)平均主义是指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个体经济是封建宗法家长制的基础,平均主义是宗法家长制的产物。

——董楚平《论农民战争的平均主义与特权主义》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

材料二:平均主义是农民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农民革命的巨大推动力……“等贵贱,均贫富”调动了千百万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卷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狂飙。

——漆侠《读〈李自成〉——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

材料三:……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以后,播种面积已经扩大到30%、40%甚至50%。为什么有这种“冲昏头脑”的功效呢?这是因为农民在单独劳动的时候本来是没有什么力量的,而他们把自己的农具集合起来组织了集体农庄的时候,就变成了极大的力量了。

——(1929年)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四:             

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

年份19131927193219401950
谷物产量(万吨)860076836987约85858500
——据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

请回答:

(1)概括提炼材料一中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4分)

(2)请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2分)并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关联。(4分)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斯大林关于“集体农庄”的说法是否合理?结合史实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均可得分)。(5分)此后苏联在农业政策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2分)

(4)例举苏联农业政策模式对我国哪些农业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业政策领域出台了哪项重大改革措施?(2分)

答案

(1)根源:小农经济(个体经济);宗法制;儒家思想(均贫富思想)。(每点2分,任答2点得满分4分)

(2)史实:《天朝田亩制度》的提出大大鼓舞了农民阶级参加反清起义。(2分)

关联: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世界市场,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2分)农民、手工业者破产,阶级矛盾激化,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2分)

(3)【本问从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作答均可得分。只做判断不说理不得分】

不合理。(1分)理由:①斯大林推动农业集体化,是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重工业。(2分)②集体化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

合理。(1分)理由:①集约经营优于分散生产;②农业发展为工业化腾飞奠定基础;③从材料四来看农业产量有所增长。(每点2分,任答2点得满分4分)

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分)

(4)影响: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或农业集体化);(2分)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改革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题目分析:(1)根源: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来概括,所以从材料一中的“个体经济”、“平均主义是宗法家长制的产物”、“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及第二段材料的出处“《论语·季氏》”可以知道根源有

小农经济(个体经济);宗法制;儒家思想(均贫富思想)。

(2)史实:由于材料二中体现的是农民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均贫富”、“平均主义”,所以最能体现这个思想的相关史实是《天朝田亩制度》的提出,大大鼓舞了农民阶级参加反清起义。关联:需要考虑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即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世界市场,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这导致了农民、手工业者破产,阶级矛盾激化,从而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3)材料三中斯大林关于集体农庄的说法是“有这种‘冲昏头脑’的功效”,也就是说集体农庄效果显著。这种说法是否合理需要结合材料三、四来判断。根据材料三中“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以后,播种面积已经扩大到30%、40%甚至50%”和材料四中“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无论回答合理还是不合理,都是符合要求的,关键是要将材料中的信息与自己的判断正确结合起来。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涉及到了农业方面。

(4)影响:苏联农业政策模式是强调农业生产公有化性质和较大规模,对我国农业政策产生的重大影响体现在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或农业集体化)和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措施:需要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考虑,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