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下面表格中左半部分,是一位同学对“怎样学习才能事半功倍”的见解摘录。这些见解都蕴涵一定的哲学道理。请你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这些观点,并在表格右侧写出相应的哲学原理。(16分)

学习有预习、听课、复习、练习、考试等环节,其中高质量的听课最为重要。课堂上认真听讲一分钟,胜过课下自学 10分钟。
同样是做练习,方法不同收获也不同。提高作业的效益,应当在做习题时及时总结经验,找出同类题目的共性,做到触类旁通。
情绪、精神状态很重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时常鼓励自己,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对学习很必要。
学好知识,实验操作和社会实习很重要,通过这些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结构,学以至用。
 

答案

①认识复杂事物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住关键和重点。(4分)

②要善于从矛盾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用普遍性指导解决特殊矛盾。(4分)

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充分发挥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4分)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的唯一标准和目的归宿。(4分)

题目分析:本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哲学知识,实质是材料分析题的一种变形,运用解答材料分析题中如何体现的题型的做题方法解答此题就行。思路是如何体现的题型解题思路,只是省略了材料体现。仔细分析材料可知是运用哲学知识中的主要矛盾、用普遍性指导解决特殊矛盾、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知识点。

点评:材料分析题历来是高考的重头戏,所占分值较大,题目新颖,设问灵活,能力要求较高。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紧扣实际生活,道理在书本之中。解答此类题,我们应注意:一仔细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语句,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明确设问方向和范围。二抓住要点,运用课本知识结合社会生活,联系学生实际,做到内容清楚、言简意赅。

综合题

(10分)工业文明兴起后,人类社会历史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跨越。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大航海时代的OL >揭秘16世纪的中西贸易之路》

(1)材料一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4分)

材料二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2)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论证材料二的观点。(2分)

材料三 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数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2分)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对那些富裕的居民来说,中国入世的好处随处可见:进口的奔驰更加便宜,沃尔玛的商品更加丰富……但也并非都是赢家,农产品进口关税减低,许多农民的生计变得艰难……

——人民网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怎样的努力?(2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