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李明在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如图所示.

(1)他还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______.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______.

(4)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对蜡烛A和B的要求是大小______,这是为了______.

(5)若移去蜡烛B,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______像.

答案

(1)实验中需要测量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进行比较,所以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2)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4)实验中选用两根相同的蜡烛A和B,目的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5)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承接不到像,这是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故答案为:(1)刻度尺;(2)较黑暗;(3)有可能找不到像;(4)完全相同;比较物像大小关系;(5)不能;虚.

选择题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见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也见证了古今中国的沧桑变迁。历史小板报是我们走进历史、探究新知的一种好形式。请认真阅读某班学生主办的有关上海的历史小板报,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相关问题。

前言:从旧社会的“十里洋场”到今天成为世界上最靓丽的中国名片,上海的变迁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

第一篇走向开放:从19世纪40年代的被迫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主动敞开“心扉”,再到如今世博会的海纳百川,上海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见证。

第二篇融入世界:从近代最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到近代最有影响的报纸《申报》的诞生,再到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举行,上海是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

第三篇追求光明:从《新青年》的创办到五四运动的风雷,再到中 * * 党的诞生,上海成为引领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

(1)请在空格上填写正确内容。

①上海19世纪40年代的被迫开放是因为《______条约》的签订;20世纪90年代主动敞开“心扉”是指__________。

②江南制造总局是________运动的产物,由________创办。

(2)认真阅读板报内容,请你为这期板报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_____________。

(3)19世纪中期,世界博览会诞生。从那一刻起,中国人就开始了对它的憧憬与追求。你认为中国终圆“世博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