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着力点。阅读材料,回下列答问题。

材料一:推动国内产业转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要结合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科学规划国内产业转移。东中西部地区应根据其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其产业地位和分工关系,实现东中西部产业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和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要大力采取市场化方式推进国内产业转移。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应该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推进我国产业有序转移。(12分)

材料二: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为什么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12分)

答案

(1)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东、中、西部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国内产业转移。(4分)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促使东、中、西部产业合理流动与分工。(4分)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东中西部地区应根据其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其产业地位和分工关系,实现东中西部产业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4分)

(2)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改革,破除与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旧的体制机制,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6分)。

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中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能破解各种阻碍城镇化发展的矛盾,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3分)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改革能进一步发展经济,保障粮食安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物质支撑。(3分)

题目分析:本题第(|)问以推进我国产业有序转移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回答时,抓住设问中“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结合课本知识从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的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审读设问,抓住“社会发展的规律”,整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中曲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分析进一步的改革的原因即可。

点评:本题是知识限定明确的主观题此类题的解题思路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准确提取基础知识;审设问明确问题指向和其他限定;解读材料信息将相关理论与材料信息对接确定恰当的理论依据;答案组织要充分体现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曾巩

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

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

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

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鄢百里,立堨去:距离

B.有易于古一:一旦

C.沮止者不用:任用

D.独长渠之利然较:明显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二人者之志”的“志”的一组是(3分)

①川饮食者无所取            ②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

③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        ④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

⑤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  ⑥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渠源流数易其名,春秋之世曰鄢水,其后曰夷水,其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蛮水。

B.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

C.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私欲,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水利。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4分)

(2)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3分)

(3)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3分)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