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读图完成题。

小题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物质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小题2:这些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啊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小题3: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

A.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升高

B.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

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

D.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题目分析:

小题1:岩浆来自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正确答案选D。

小题2:由材料中信息可以判断,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正确答案选A。

小题3:火山灰云团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正确答案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岩浆的发源地和火山灰云团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圈层结构及特征:

圈层厚度与界线特征
地壳地表至地下33千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组成:以氧、硅、铝、铁、钙、钠、钾、镁为主,硅酸盐类矿物分布最广;上层以硅、铝为主,形成硅铝层;下层以镁、铁为主,形成硅镁层

地幔上地幔地下33—1000km上部有软流层,是火山喷发、岩浆活动的发源地;

下部特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含铁、镁的硅酸盐类为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增加

下地幔地下1000—2900km
地核外核地下2900--5000km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地下5000--6371km呈固态,其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地壳与地幔是以莫霍界面为界;地幔与地核是以古登堡界面为界。

(3)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组成。

2.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大气圈----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

近地面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物组成,其主要成分是N、O,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垂直分层是:

分层高度气温垂直变化运动天气与人类关系空气密度
规律原因
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

以上到大气

上界2000

-3000千米

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

变化很小,30

千米以上气

温随高度增

加而迅速上升

该层气温基本

不受地面影响,

而靠臭氧大量

吸收太阳紫外

线而增温

平流

运动

为主

天气

晴朗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对流运动为主复杂多变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水圈----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由气态水、固态水和液态水组成,根据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并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其中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3)生物圈----是渗透于其他圈层的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顶部,其中生物是这里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3.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