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恃,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雌,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有何措施?(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在讨论新中国国歌时,徐悲鸿建议采用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但有代表认为,这首歌中“中 * * 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不可行,主张修改歌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你是否同意有关代表主张修改歌词的建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晚清列强人侵,清政府国土沦丧,中 * * 面临严重危机;革命党人武装斗争,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2)愿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世界和平。措施:政治——颁布《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经济——奖励实业,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文化生活——剪辫子,称呼改大人为先生,礼仪上改跪拜为握手等。

(3)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严重。

同意:新中国即将成立,原歌词已经不符合新中国的国情。

不同意:它能时刻提醒国人不忘历史,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进一步鼓舞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听力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