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A2型题

男,28岁。右上后牙近日咬合痛,并有患牙发麻浮出感觉,咬紧患牙,疼痛可缓解,检查见近中邻面龋坏,叩痛(+),冷热测无反应,探诊无反应。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

B.慢性根尖周炎

C.慢性闭锁性牙髓炎

D.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

E.不可复性牙髓炎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急性根尖周炎的临床表现。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时,患牙根尖周组织水肿充血,患牙咬合痛,有叩痛,有浮出感。咬紧牙时扩张的血管受挤压将血液压到周围组织,疼痛可以缓解,这是"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特有的临床表现。疾病发展到化脓性炎症时,这种表现消失,咬合痛加重,因此该患牙的诊断是"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所以,正确答案为A。慢性根尖炎的重要诊断指标是X线片上的根尖周透影区,该病历没有提供此证据。根尖周炎多由牙髓疾病引起,该患牙冷热诊已经无反应,故已不可能考虑牙髓炎了。

多项选择题
问答题

议论文阅读    

熬住就是一切

张颐武 

   ①我们经常用竞技来比喻人生。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能看得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也不能算数。林彪与越南的国防部长武元甲会见时,他告诉武元甲,与美国对抗只有一个字:熬!这一个字的确道出了人生的一种真谛,美国那么强大,和它对抗当然不容易,但因为“熬”住了,最后越南还是赢了美国。但真正熬得住又谈何容易。林彪自己经过了“熬”,成了接班人,最后却到底没“熬”住,闹到“抢班夺权”,遂有温都尔汗的一劫。

  ②“熬”住其实非常重要。人生中进进退退是寻常事,关键是能够“熬”得住。所谓“熬”就是对于自己认准了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有时候就好像龟兔赛跑的那只乌龟,未必跑得快,但“熬”得住,却笑到了最后。

  ③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曾经看在大阪举行乒乓球世界锦标赛的电视转播,看到中国的刘国正和韩国的金泽洙在男子团体赛上异常激烈的比赛,刘国正几乎老是要输,但居然能够九死一生地“熬”下来,也笑到了最后。当然这仅仅是一场比赛,但他旁边的教练蔡振华的经历就更加让我感慨。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蔡振华就是乒乓球运动员,以旋转球拍著名,他能够将球拍在手中飞速旋转,使对方无法判断他两面不同的胶皮,接不住他的球。但那时我们大都是另外一位名将郭跃华的球迷,当时蔡振华多是赢不了郭跃华的。后来国际乒联限制了旋转球拍,蔡振华便黯然退役。那时,郭跃华的辉煌和蔡振华的黯淡恰成对比。郭退役后开始从商,渐渐淡出了体育界,而蔡振华则始终在这一行里“熬”着,直到成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副局长。

  ④文人的生涯,“熬”也不可或缺。我曾经听到一位知名老学者讲笑话,说他大学时同屋的三个人中,另外两个都才气逼人,他觉得远远在他之上,不过,天妒英才,一个在大学时因失恋自杀,才华还没有表现就死了。另外一个在五十岁就病故了,才华同样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他却身心健康,活到高寿。老先生说:现在几乎没有自己的同代人了,学生或者晚辈自然都捧场。于是乎水涨船高,就是泰斗了。老先生当然是说笑话,但仔细想想也非常有道理。

  ⑤写小说也是如此。有些人偶尔才华一闪,就再也不见了,终究难以让人记住。我记得90年代初有位小说家薛勇,写都市人的心态写得非常妙,可惜作品不多,后来也不见再有作品问世。而贾平凹和莫言,从出道以来就没有中断写作,作品非常多,让人有了印象。未必他们每本书都写得好,我记得早年贾平凹还曾经被人批评过有粗制滥造的情况,但现在提起中国当代文学的大家,没有人能够绕过他们。这非常容易理解,在十部书中有两部杰作的概率总比仅写两部大得多。

  ⑥所以我们只能像阿甘那样,在人生的马拉松中“熬”住。诗人里尔克曾说:“挺住就是一切”,但“挺”字没有“熬”那么传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熬住就是一切”。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选文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_________。

2.从第①段中摘抄一句有关人生辩证哲理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第②段中的“龟兔赛跑”的事例换为“守株待兔”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层次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你平时所积累的名言警句为本文补写一个道理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第⑥段中的最后一句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自己的话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当中提炼出你对“熬”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