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患者女,42岁,发作性咳喘5年余,春秋季易发作,每次发作持续1个月,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给予抗菌、镇咳、平喘治疗后可缓解。近2年病情加重,全年均有症状,当地医院诊断“哮喘”,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干粉吸入剂50/250μg,2次/d”治疗,患者自觉效果不佳未规律使用。

此疾病的主要治疗药物包括()。(提示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14%,血清总IgE>2500μg/L,烟曲菌特异性IgE576μg/L,痰涂片见真菌菌丝。)

A.吸入糖皮质激素

B.口服抗菌药物

C.口服糖皮质激素

D.口服伊曲康唑

E.免疫抑制剂

答案

参考答案:C, D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的什么进步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的认识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