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全国各地不断遭到“雾霾”侵袭,“PM2.5”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话题。我校同学以“应对雾霾 保护生态”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
认识问题 21世纪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灭绝。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谈谈对我国生态问题的看法。(6分)
分析问题 针对当前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危害区域性大气环境,严重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十条措施,涉及严控污染物排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等。力争用五年或更长时间,使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结合材料,说明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唯物史观依据。(9分)
解决问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各地纷纷颁布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提出了更为细致和严格的要求,努力改善空气质量,达成社会公众的期盼。
(3)请结合材料,为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说明理由。(4分)
(1)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看重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2分)
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2分)
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2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我国日益加剧的大气污染善促成政府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解决迫切的环境问题。(2分)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严格执行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利于缓解甚至解决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2分)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环境问题,体现了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分)
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国务院遵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律,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树立生态价值观,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力争解决空气质量问题。(3分)
(3)①从本地发展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行动计划----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先试点再推广----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③加强生态价值观的教育----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④采用创新的发展模式----辩证否定。⑤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学习他国先进经验----联系的普遍性。⑥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任意两条,言之有理给分,每条2分,总分不超过4分)
题目分析:(1)此问的答题范围为联系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包含的内容较多,因此在作答本题时要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和联系相关的点。“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人的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体现了联系具有客观性;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而人类仅仅从短期利益出发,不考虑长远利益,体现了联系具有多样性等。
(2)此问的答题范围是唯物史观,答题时必须明确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结合题目国务院为什么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一计划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着重强调了意识的作用以及为广大人民群众着想的出发点,因此体现的哲学原理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作答此问时注意不仅要制定两条合理化建议,而且要给出哲学依据,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关键是要有理论支撑。如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清洁空气的行动计划,说明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生态环境的思想教育,体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以及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清洁空气,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