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1—2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注释】(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1.上述两则文字都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君子远其子”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两则文字都体现了孔子对礼乐为核心的古代文化的重视。

2.“君子远其子”表明孔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对儿子和其他弟子一视同仁。这既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也是君子爱子的体现。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有教无类的教育观。(意对即可)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