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艺术流派的三种类型。
参考答案: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形成艺术流派必须具备下面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或大或小的艺术家群;二是这些艺术家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历史阶段,容易产生对社会生活、艺术创造基本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和理解,即他们彼此有着相近的思想倾向、审美主张(包括审美趣味),以至在艺术创造的题材处理、表现手段和方法、艺术风格等诸方面有相似之处。
艺术流派是在人类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在原始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平实古朴的集体风格,是不具个性而由模仿实物而来的。只有发展到社会有了分工,艺术工作者从体力劳动中独立出来以后,才开始有了艺术个性和风格,而这又为后来出现的艺术流派准备了条件。艺术流派的出现是艺术史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最早往往是由在艺术上有突出成就的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产生了较大影响和效法的效应,才被后人称之为艺术流派。只有到了近代,才出现了有目的、有组织、有宣言、自觉的艺术流派。
中外艺术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艺术流派,形成艺术流派的原因也各种各样,概括起来讲,艺术流派的形成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自觉形成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艺术主张。如西方艺术流派中的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流派和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创造社、新月派、文学研究会等。其中文学研究会创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是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等,创立的地点是北京,他们把《小说月报》作为会刊,公开发表了自己的创作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是于人生很切要的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的终身事业,正同务农一样”。文学研究会创立后吸引了一批青年作者,涌现了叶绍钧的《人生》、《倪焕之》,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优秀作品,对当时的文艺界和社会其他方面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第二种是不自觉形成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而呈现流派特征。如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山药蛋派”,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批山西作家共同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题材相近,风格相近,因而成为一个文学流派。1960年前后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中出现的“左岸派”,是因导演阿仑·雷乃为代表的一批艺术风格相近的电影艺术家都居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而得名。这一流派的重要作品包括《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再如盛唐边塞诗派,也是因为当时边塞战事不断,诗人们纷纷走向战场,把亲身体验到的战争场面、塞外风光、边疆生活,以及征人怨妇的离情别恨,发之于诗歌,于是,逐渐形成了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派。总之,这些艺术流派都没有明确的组织和宣言,而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自觉地结合形成流派。
第三种是由他人将其归纳为特定流派。艺术家本人没有形成流派的计划和意愿,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哪个流派,只是由于艺术风格的相似,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如中国唐朝以后的文学评论家把汉末魏初以曹氏父子等为代表的一批“风骨”作家称为“建安文学”流派。“建安文学”当时并没有形成明确或固定的艺术流派,只是由于汉末魏初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们,以慷慨悲壮的情感和刚健明快的语言,写出了一大批以“风骨”著称的文学作品,使这一时期文坛呈现出十分兴盛的局面,成为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最光辉的时期之一,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初唐诗人陈子昂力矫六朝柔靡文风时,就以“汉魏风骨”作为号召,因此,后世才把汉末魏初时期的文学称之为“建安文学”,用它来称呼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又如,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的“荒诞派戏剧”,原来是20世纪50年代初产生于法国的一种现代派戏剧,其代表人物、法国的尤内斯库曾自称为“反戏剧”。这类戏剧刚上演时并不受欢迎,甚至引起激烈的争论,后来才逐渐形成一个戏剧流派,并风靡欧美各国。直到 1961年,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埃斯林才把这些风格相近的剧作家的作品定名为“荒诞派戏剧”。这个流派的代表戏剧作品有《等待戈多》(1952)、《秃头歌女》(1950)等。
除了以上三种类型外,艺术流派的形成也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情况。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艺术流派的出现常常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例如,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巡回展览画派”,就是由于在当时俄国民主运动高潮的冲击下,列宾、苏里柯夫、列维坦等一批画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揭露黑暗残酷的农奴制度,反映俄罗斯人民深重的苦难,成为世界美术史上的著名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