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珠婚。持节送公主入蕃。弄赞率其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旧唐书》

材料二:下图

材料三:2008年3月14日开始,我国西藏、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先后发生了多起打、砸、抢、烧暴乱事件,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这起事件完全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起来的。”几十年来,达赖集团在反动势力和藏独分子的支持下,从事了大量的分裂祖国的活动。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1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朝代与西藏地区的关系?(1分)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管辖,当时的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如何看待达赖集团的这种分裂行为?(1分)你认为藏族地区今后继续繁荣进步的保证是什么?(1分)

答案

(1)文成公主入藏(入吐蕃)或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西藏;①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或者册封制度②设置驻藏大臣③金瓶掣签制度(写出两条即可)

(3)达赖集团制造的拉萨暴力事件是分裂祖国的行为,必定不会得逞,我们应该反对侵略是分裂祖国的行为,(言之有理即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行使民族自治权,大力发展本地经济。

题目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朝民族关系的内容。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内容。顺治帝时,达赖五世入京朝贺,顺治帝正式赐予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时,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这些措施的实行,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3)本题是一道考查学生知识拓展、迁移的能力型题目。本题首先考查了学生辨别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即让学生分析达赖集团的分裂行为,认识到其实质是分裂祖国的行为,在思想上意识到我们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行为。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综合、概况今后实现藏族地区繁荣进步的保证是什么,从而得出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行使民族自治权,大力发展本地经济;维护西藏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径等。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简答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土地是灼热的,树木也是灼热的。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小题1: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小说中对老人家庭生活的叙写是否多余?为什么?(4分)

小题3: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