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柳宗元

材料二 夫甥舅和协,扫彼旧怨,泯其嫌隙,喜兵革之不作,惟亲好之是崇,岂不盛哉!神圣赞普可黎可足,圣明睿哲,代天行化,恩施内外,威震四方。——《新唐书•吐蕃传笺证页》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宋史》第486卷

请回答:

⑴ 材料一中的“文皇”是谁?他获得“天可汗”尊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⑵ 材料二中的“惟亲好之是崇”的“和好”在唐朝时期最早的举动是哪一件事?有何历史意义?(2分)

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甥舅”的“甥”最早指的是谁?(1分)

⑷ 材料三中的“大宋皇帝”是谁?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

⑸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夏”是从哪些方面向中原王朝学习的?(2分)

⑹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1分)

答案

⑴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

⑵ 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2分)

⑶ 尺带珠丹。(1分)

⑷ 宋真宗;澶渊之盟。(2分)

⑸ 政治制度仿效宋朝。(1分)此外,西夏还模仿汉字结构,创造了西夏文字;翻译和印刷了大量中原的典籍和佛经;并用汉文铸造钱币。(任意1点即可,1分)

⑹ 和平友好交往。(1分)

题目分析:(1)“夷狄千群趋”说明这位“文皇”很好的处理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获得少数民族的认可和信任,再结合后边的“天可汗”可知指的是唐太宗。他获得“天可汗”尊称的主要原因是对突厥等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根据材料二中的“甥舅和协”、“神圣赞普可黎可足”可知“惟亲好之是崇”的“和好”指的是唐蕃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唐朝时期最早的举动是文成公主入藏。历史意义则是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3)根据第(2)题中的史实,可以知道材料二中的“甥舅”的“甥”最早指的是文成公主嫁给的尺带珠丹赞普。(4)材料三中的“大宋皇帝”由材料中的“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可知应是与契丹建立的辽国之间签署澶渊之盟的宋真宗,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就是澶渊之盟。(5)由材料四中的“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可知其在政治制度仿效宋朝,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以知道向中原王朝学习的还有模仿汉字结构,创造了西夏文字;翻译和印刷了大量中原的典籍和佛经;并用汉文铸造钱币。(6)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之间的和平与友好交往,而不是战争与对抗,这也是中国古代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问题

全球化时代与“游子”情怀

张颐武

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就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却跨越千年,彼此相通。孟郊的时代时空的距离当然比今天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咫尺天涯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的“游子”的感情。孟郊其实是对于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的发现,也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精神分析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的追求“游子”的情怀其实就是,我们失掉了母亲、故乡的感情,去追求我们的人生的目标,但这种追求又总是无法阻止我们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我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却又不可避免地怀念。于是,《游子吟》不朽。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是“流动”的世界。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和信息的巨量的流动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表征。资本冲破了过去阻滞它流动的一切要素,不断地在一种逐利的冲动中跨出边界,寻找新的机会。这种进程使得人口的 流动也在一个全球的水平上进行着。流动当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寻找机会的人从自己贫困或缺少机会的故乡向经济发达、充满机会的地方“流”过去。这可以说是一种从低向高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其实每天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如有一部有关这种从低向高流动的绝妙的电影《我的美丽乡愁》中的由罗家英扮演的饭馆老板对他的那些来自内地的员工训话时说的:人像流水,总找财富聚集的低地去发展。你们要好好干。这话其实道出了这种从低到高的流动的本质。这里有正式的移民,也有非正式的隐在幽暗处的移民,他们构成的景观几乎到处可见。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等的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他们的身份“灵活”了,往往被批评数典忘祖,也会使自己漂在半空中。但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冲击。其间的那份进退失据的痛苦和彷徨的确难于厘清。我发现“游子”的生涯里有投入异乡的动力,却也有对于过去的绵绵不尽的怀念感情。

游子的情怀其实就是在漂泊中的一份认同感,是一种对于故乡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单纯物质性的,而是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浮现。它不仅仅是我们的意识中的,而且是无意识深处的东西。人可以四海为家,可以获得一种更灵活的身份,但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但《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母亲的记忆乃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这种童年生活的最原初的记忆不是一种滥情,而是一种人确立自己的主体的途径。人正是从最初的感情上展开自己的。我们的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一个“游子”毕竟有卸不掉的问题。没有过去的记忆,我们根本无法构筑我们自己,但没有今天,过去的自己也没有任何价值。我们必须在记忆中,却又不能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其实,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于故乡和祖国的今天的期望。回忆其实依然是现实的不可化解的部分。

其实,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来说,这个国家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都给了她的游子一份无法摆脱的力量,这力量一面来自它的传统,一面也来自它今天的能量。“游子”曾经分享过这个民族的百年的悲情和屈辱,但今天游子却有机会分享这个国家和这些人民的力量。正是中国今天的力量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小题1:“游子的情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对此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游子的情怀”既是我们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也是我们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

B.“游子的情怀”是人若身份“灵活”常被批评为数典忘祖。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的那种进退失据、难以厘清的痛苦和彷徨。

C.“游子的情怀”是我们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是既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也存在于我们无意识深处的东西。

D.“游子的情怀”在今天也包括了人们对这个在全球化中所日渐显示出活力和冲击力的国家给予他们持续力量的欣慰之情。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这句话的依据,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由于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地情感仍然存在。

B.由于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除

C.因为人来已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

D.因为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小题3: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游子吟》的作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游子”情怀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游子吟》不朽的缘由所在。

B.全球化时代各种流动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既有从低向高的人口的流动,也有从高向低的资本流动。

C.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的国王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这些东西毕竟是一个“游子”卸不掉的。

D.正是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中所日益显示的活力和冲击力都给予了它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才使得有字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