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柳宗元
材料二 夫甥舅和协,扫彼旧怨,泯其嫌隙,喜兵革之不作,惟亲好之是崇,岂不盛哉!神圣赞普可黎可足,圣明睿哲,代天行化,恩施内外,威震四方。——《新唐书•吐蕃传笺证页》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宋史》第486卷
请回答:
⑴ 材料一中的“文皇”是谁?他获得“天可汗”尊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⑵ 材料二中的“惟亲好之是崇”的“和好”在唐朝时期最早的举动是哪一件事?有何历史意义?(2分)
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甥舅”的“甥”最早指的是谁?(1分)
⑷ 材料三中的“大宋皇帝”是谁?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
⑸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夏”是从哪些方面向中原王朝学习的?(2分)
⑹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1分)
⑴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
⑵ 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2分)
⑶ 尺带珠丹。(1分)
⑷ 宋真宗;澶渊之盟。(2分)
⑸ 政治制度仿效宋朝。(1分)此外,西夏还模仿汉字结构,创造了西夏文字;翻译和印刷了大量中原的典籍和佛经;并用汉文铸造钱币。(任意1点即可,1分)
⑹ 和平友好交往。(1分)
题目分析:(1)“夷狄千群趋”说明这位“文皇”很好的处理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获得少数民族的认可和信任,再结合后边的“天可汗”可知指的是唐太宗。他获得“天可汗”尊称的主要原因是对突厥等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根据材料二中的“甥舅和协”、“神圣赞普可黎可足”可知“惟亲好之是崇”的“和好”指的是唐蕃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唐朝时期最早的举动是文成公主入藏。历史意义则是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3)根据第(2)题中的史实,可以知道材料二中的“甥舅”的“甥”最早指的是文成公主嫁给的尺带珠丹赞普。(4)材料三中的“大宋皇帝”由材料中的“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可知应是与契丹建立的辽国之间签署澶渊之盟的宋真宗,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就是澶渊之盟。(5)由材料四中的“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可知其在政治制度仿效宋朝,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以知道向中原王朝学习的还有模仿汉字结构,创造了西夏文字;翻译和印刷了大量中原的典籍和佛经;并用汉文铸造钱币。(6)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之间的和平与友好交往,而不是战争与对抗,这也是中国古代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