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互连网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互联网亦称因特网、国际交互网,是将全球各地的计算机网络联接在一起,拥有无数用户的通信网。网中的任一用户遵循共同的计算机通信协议,共享信息资源,彼此交织形成单一的虚拟网络。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事业也不例外。互联网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1)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教育内容提出新的要求。信息社会要求社会成员要有较强的信息搜集、处理、呈现、传递等能力,因此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中相应增加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信息观念与信息教育的课程,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有助于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和学生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在远程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或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就某个专题进行协作学习,等等。
③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教学信息。互联网使学习者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丰富的教学信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加深他们的认识和体会。
④使开放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成为可能。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教育活动通过它可以扩展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2)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上,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将导致青少年的思想混乱。网络使人们都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使得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的、先进与落后的信息充斥网络,淫秽、色情、暴力、丑恶内容也在网上广为传播。这些造成了青少年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特征,使得西方文化的渗透加剧。发达国家垄断着网上的信息资源,能够通过网络向全球受众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思想阵地,使青少年形成西化的倾向,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淡薄。
②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将导致数字化人的出现,造成青年的非人性化的倾向。网络将各个地方的站点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与人的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困难,并将人际交往中的“我—你”关系变成“我—他”的关系。由于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机会大大减少,个人也会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有些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只会纸上谈兵,无法面对真实的社会。
③互联网上信息的易逝性,将可能形成青少年短期行为盛行。在互联网上,每天的信息量非常的多,信息更换的速度也十分频繁,青少年感受到更加快速的网上生活。这些有一种强烈的浮躁特征,往往只着重结果而对过程不感兴趣,削弱了青少年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导致更多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青年群体出现。反映在文化上,就是高雅艺术不受欢迎,快餐文化泛滥,喜欢武打小说和港台电影,文化品味较低。
④互联网的隐蔽性,将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在一人一机的环境下,青少年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没有传统社会的熟人圈子去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觉察。行为主体的这种相对隐蔽性,使得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
⑤网络的交互性和平等性特征对教育者的权威提出挑战。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播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传递和发布信息的方式。它强调大众的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改变了受众的概念和关于受众的理论,使人们与传媒的对话成为可能。这样,许多青少年不再轻易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灌输,而且要求进行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人们除了应当辩证分析互联网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各种影响之外,还应该继续发掘互联网的潜能,使它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应当积极预防和制止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使他们在面对互联网的时候能够趋利避害,这样才能利用这种高科技的产物为教育事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