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下列条约中,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的是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

答案:A

题目分析: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标志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望厦条约》签订于1844年,《天津条约》签订于1858年,《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因此选A。

点评: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不但数量多,而且内容难记,是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可以利用关键词或谐音巧记不平等条约。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简记:各赔五只鞋。

解析:

“各”,割地,指“割香港岛给英国”(注意是“香港岛”而非“香港”)。

“赔”,指“赔款2100万银元”(注意单位是“银元”而非其它条约中的“两”)。

“五”,五口通商,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从南到北依次是广、厦、福、宁、上,谐音“光下不能上”)。

“鞋”,协定关税,指“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也可记作:五(五口)亿(协议关税)港(割香港岛)元(银元)。〕

1858年《天津条约》(中国分别与俄、美、英、法签订)

简记:到内地公开行贿。

解析:

“到内地”,指“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公”,公使,指“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开”,指“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十处通商口岸可记作“营(口)烟(台)南(京)镇(江)汉(口),九(江)琼(州)汕(头)台(南)淡(水)。沿长江“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可记作:旱(汉)久(九)了百姓要造反,难(南)以镇(镇江)守。

“行”,航行,指“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贿”,与钱有关,指“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两百万两白银,英商损失两百万两白银”。

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简记:准许华工天天陪(赔)酒(九)。

解析:

“准许华工”,指“准许华工出国”。

“天”,指“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天”(第二个),指“增开天津为商埠”(注意天津条约开十口不含天津)。

“陪(赔)”,指“对英法两国增加赔款”。

“酒(九)”,指“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简记:各地赔款用来在口岸建工厂。

解析:

“各地”,“割地”的谐音,指“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给日本”。

“赔款”,指“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口岸”,指“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通商口岸)”。

“工厂”,指“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日本是第一个取得在华设厂特权的国家)。

〔也可以记作:大哥(割地)在口岸建工厂赔了两亿。〕

1901年《辛丑条约》(中国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荷、西十一国签订)

简记:修改前(钱)进(禁)宾(兵)馆。

解析:

“修”,指“修订商约”。

“改”,中指“改 * * 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前(钱)”,指“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进(禁)”,指“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宾(兵)”,指“准许各国派兵进驻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馆”,指“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名词解释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