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二:孟郊《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再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材料三: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请回答:
(1)简要说明出现材料一所述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诗人的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朝的科举制有何积极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原因:隋朝以前,官员的选拔主要采取推举的方式,官员大都从权贵子弟中选拔,不论优劣,而许多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反而不能当官。
(2)不一样。材料一反映了诗人科举失败的忧愁、悲伤和对前途的无望;材料二反映了诗人高中之后的得意与兴奋。
(3)作用:科举取士不重门第,为大批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了门路;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而官员任用的开放与高度流动,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