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下面是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分配制度的一组材料:材料1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较快提高,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走高的态势未能明显缓解。据对全国5万户城镇居民住户调查,2004年上半年占调查户总数10%的高收入户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22元,10%的低收入户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7元,分别是总调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倍和 29%,两者收入差距为9.5倍。利益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和要害,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为此,需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但无法自然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一旦超出社会承受能力,酿成社会动荡,需要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也将制约效率提高。效率优先绝不能忽略公平,更不能放弃公平。 必须把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作为和谐社会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实现的目标。 摘自张艳《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材料2 “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是当前百姓关注的热点之一。据调查,2叩4年全国最富有的 10%的家庭与最贫穷的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特定收入群体手中,与中低收入者形成巨大的“分配落差”,这种收入分配结构的深刻变化值得高度重视。……腐败、垄断、政策偏袒(例如公共支出和社会保障向城市居民倾斜)和税制不公平等,导致大量社会财富不公平地转向少数特定群体,也使我国的分配差距演化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道路上的最大威胁。首先,中国的传统社会比较特殊,比较能够宽容贫穷,但相对来讲对分配差距的宽容度低得多,这就是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其次,我们的分配差距过大是在尚不富裕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与发达国家的分配差距不是一个概念。国际上用来衡量分配差距的一个基本指标是基尼系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就已经“过线”了。更大的问题在于:这个指标对于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来讲,并不完全可比。摘自半月谈《“二次分配”求解社会公平》材料3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是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两个问题同时存在,究竟哪个问题是现阶段收入分配的首要问题呢我们认为,收入分配不公是现阶段影响收入分配的首要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入分配不公是引起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第二,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突破口。第三,人们对收入分配的不满情绪更多地集中在收入分配不公。 摘自魏杰、谭伟《收入分配不公让社会头痛》材料4 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扶持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并把实施范围扩大到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抓紧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高度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各地要加快建立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帮助他们解决看病、住房、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增加扶贫投入,积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做好受灾地区减免税收和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救济等工作。 摘自人民网《温 * * * * 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材料5 优先就业是发展战略的重点。国际经验表明,所谓“先发展,后分配”的模式在拉美国家的实践中是失败的,而强调劳动密集型的东亚模式可能更适合中国。建立以反贫困为基准的福利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体系。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肩负着收入分配再调节、防止两极分化的责任,同时政府还要承担起推进市场化改革和自身职能转变的重要任务。根据有进有退的原则,应将政府的政策目标和职能从直接干预市场资源配置转变到再分配调节上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体系。近期政府收入分配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反垄断和市场进入的歧视,给人们以公平参与市场的权利; * * 败,奠定公正的市场竞争规则;反贫困,防止收入两极化,保证人们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摘自张平、魏众《收入分配对策:就业优先缩小差距》,《经济参考报》2002年7月24日请回答:(1)结合材料1、材料2和材料3,说明在目前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是否还有必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分配制度(2)结合材料2和材料4,说明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3)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在现阶段应当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处理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上应当防止哪些错误倾向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1)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最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个人收入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差距,但不能因收入差距的存在而否定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活力进发、注重公平的社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必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既要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也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还要增加职工收入,改革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3)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公平与效率之间,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潜力;效率是公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或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因此,不能把公平与效率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在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下,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 在处理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上,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反对平均主义,承认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是必要的、合理的。我们要反对平均主义,允许、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生产要素投资先富起来,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只要是对具有不同劳动技能和贡献者的承认和合理补偿,就是公平的。同时,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针。基本的政策是: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