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甲)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

  (乙)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画线①“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

A、鲁镇所有的人

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2、上面两段话都提到雪花的描写,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B、衬托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化小说的主题。

C、以有声衬托无声,表现冷寂凄凉的气氛,衬托“我”心境的孤寂沉重。

D、突出雪下得大,时间又很长。

3、对甲段中画线句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祥林嫂活着无依无靠,受穷受苦,死了倒是一种解脱,鲁镇活着的人从此可以清静了,这对双方都很合适。

B、这是反语,表达了“我”对黑暗社会和鲁镇阔人们的憎恨。

C、语句流露激愤,也带有沉痛,表现了对祥林嫂的深切同情。

D、句中的“无聊”一词与“在无聊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中的“无聊”意思不完全相同。

答案

1、D

2、D

3、A

综合题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年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议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年

材料三 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年出版

⑴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观念?(2分)

⑵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6分)

⑶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是“(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观点二是“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4分)

⑷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2分)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