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在过滤操作中,漏斗下端管口应______,以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玻璃棒应______,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倾倒于漏斗内的液面应始终低于滤纸的边缘,目的是______.在过滤之前,往往把待过滤液静置一会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用洗净的仪器进行过滤操作时,滤纸未破损,但某浑浊液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

一贴:过滤时,为了保证过滤速度快,而且避免液体顺着漏斗与滤纸间的夹缝流下,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且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如果滤纸边缘高于漏斗边缘,过滤器内的液体极有可能溢出;如果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液体也会顺着漏斗与滤纸间的夹缝流下,这样都会导致过滤失败;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是为了使液体顺着玻璃棒缓缓流下,避免了液体飞溅;玻璃棒下端如果紧靠一层滤纸处,万一玻璃棒把湿的滤纸戳破,液体就会顺着漏斗与滤纸间的夹缝流下,导致过滤失败,而靠在三层滤纸处则能避免这一后果;漏斗下端管口的尖嘴要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可以使滤液顺着烧杯内壁流下,避免了滤液从烧杯中溅出.

总之,“一贴、二低、三靠”,都是为了保证过滤实验操作成功.    

故答案为:

紧靠烧杯内壁;斜靠在三层滤纸上;引流液体;防止混合物从漏斗和滤纸之间流下;防止固体颗粒堵塞滤纸的毛细孔;滤液高于滤纸边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画家和职业经理人邵孤城安生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超乎寻常的绘画天赋。他刷刷几笔,就能把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老师的光辉形象留到纸上。

   可是,老师们不知道,安生的父亲,其实是一名真正的画家。

   安生的父亲是一名画家,却吃了画画的亏。十年浩劫,他被下放到农场,等他从遥远的新疆回归故土的时候,看见的是妻子小小的坟茔。

  所以,当我们的美术老师牵着安生的手来到安生父亲面前的时候,他的父亲冷冷地说:“你以为你有资格调教我的儿子吗?”

  美术老师局促不安又尴尬异常地坐了片刻后起身告辞,从此再不提教安生画画的事。但是,安生偷偷的学,偷偷的画,到高中的时候,他的画已经在学校里小有名气了。高三那年。安生决定去报考美术学院,当然征求了父亲的意见。

  “你知道什么是井底之蛙吗?”安生的父亲有些不屑,“你至少得拿几个奖回来证明给我看吧!全国的不说,市里的总该有吧?”

  安生开始频繁地参加市里举办的各类美术比赛,当然,结果都在他父亲的预料之中,他不仅没拿到奖项,甚至连自信也在这期间被消磨殆尽。

  安生问我:“你说,我能成为一名画家吗?”我坚定地点头:“安生,如果你也成不了画家,没人会成为画家的。”安生感激地看着我:“谢谢你。我准备再去参加一次比赛,最后一次。”

  安生给我看一张当天的报纸,有一则本地一家企业征集产品徽标的启事。

  然而当结果公布出来后,安生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安生彻底放弃了,高考时,他按照父亲的意思,以高分被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管理学院录取。

  然后,我们开始了各自的人生。我陆陆续续从他的老父亲处知道他的一些情况,毕业后,他先是留在北京一家国有企业,然后跳槽到广东一家跨国公司,从基层的管理人员一直做到了中国区助理总裁。他的父亲,非常满意安生的现状。

  我们再见面时是在谈判桌上,我所在的啤酒厂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而安生的公司愿意收购。我是用我们自己生产的“芦花”牌啤酒招待安生的,我说,“芦花”牌啤酒现在是我们的,但很快就是你们的了,你该好好喝一杯!

  酒端上桌的时候,安生没有说话——他很久都默默注视着那几瓶酒,然后,伏在桌子上失声痛哭。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想,痛哭的其实应该是我啊。

  安生指着“芦花”牌啤酒的商标图案说:你知道吗?我参加的最后一次比赛,画的就是这个徽标啊!

  我帮安生找到了那次的评委会主任,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件事,他对安生说:“你是安佑之老师的儿子吧,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可是,啤酒厂的人非常喜欢你的作品,执意要拿它去做商标。”

   啤酒厂并购成功后,安生给我打过一次电话。“我父亲常说,‘有心栽花,花未必不成;无心插柳,柳也未必成荫’。我现在明白了,我就是父亲有心栽下的那株未必不成的花啊!”安生在电话里有些欲言又止,良久,他告诉我:“我辞职了,我又开始画画了。我想,我能做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就一定能做成一名优秀的画家。可是,你说,我这样做,值得吗?”

   我顿了很久,说:“也许值得吧!”

  电话那头,很久不出声。然后,我听到轻轻的一声叹息。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十年浩劫中,安佑之因为画画而被迫离开妻子并永远地失去了她,为了避免儿子重蹈他的覆辙,他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来阻止安生学画。

B.“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一句话让读者明白:为了打消儿子学画的念头,父亲要儿子获奖却又利用自己的影响不让他获奖。

C.事业有成的儿子在得知当年的真相后,为了报复父亲,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职位。重新拿起画笔,继续圆上儿时的梦想。

D.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安排了大量的对话、心理等描写,成功地塑造了父亲、安生这两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地体现了批判性的主题。

E.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对父亲的批判并不完全是作者本意,实际上作者对父亲也有同情的一面,十年浩劫父亲是个受害者,对儿子学画的干涉也是出于父爱。

2.安生的父亲对美术老师说:“你以为你有资格调教我的儿子吗?”这里的“资格”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极力渲染安生的绘画天赋和对绘画的热爱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