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蔡元培

傅斯年

  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但少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

  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而来,就应该赞成他的自洁,不要老追究他过去的事,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无聊吗?”

  于是我又知道读《论语》是要这样读的。

  北伐胜利之后,我们的兴致很高。有一天在先生家中吃饭,有几个同学都喝醉了酒,蔡先生喝得更多,不记得如何说起,说到后来我便肆口乱说了。我说:“我们国家整好了,不特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彝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蔡先生听到这里,不耐烦了,说:“这除非你做大将。”

  此外如此类者尚多,或牵连他人,或言之太长,姑不提。即此三事,已足证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如何词近而旨远的。——1929年(选自《傅斯年全集》。有删改。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教育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求学自由,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发祥地。)

1.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彻悟”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所记述的三件事,探究一下蔡先生责人是如何做到“词近而旨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本文第一段总体介绍蔡先生的为人是宽以容众,不严责人,也不滥奖人,有时也很严词责人。其作用是领起全文。(意对即可)

2.一是要“正心”“诚意”“不欺暗室”来处理问题,选择正当渠道待人待事。二是做事决不推卸责任,决不匿名,要正大光明。(意对即可)

3.第一件事,蔡先生批评匿名揭帖者时说:“必是品性沉沦之端”,意在表现此事不合做人道理,要有责任意识。

第二件事,蔡先生批评拒绝同学来访时引用《论语》中的名言,其深意是告诫弟子们要以圣言引领行动,心口一致,宽以待人。

第三件事,蔡先生批评“我”说大话时用了“这除非你做大将”一句,其深意是要面对现实,不要言过其实,想入非非。总之,蔡先生责人确实是“词近而旨远”。(意对即可)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既不温柔敦厚,也非蛮不讲理。他是个特定品格的人。 他不受诱惑,而且对别人的诱惑也元动于衷,在这一点上,表现得非同一般。拿破仑原就欠缺爱恨的情感,因为唯有他才是人,其他什么都不存在。自己以外所有的人,无非是“芸芸众生”。在立场上.他企求国民的欢呼;心底里,他却藐视人民。依我的看法,他的成功,除了凭他天赋的才华之外,更有赖于他那有缺陷的性格……
材料二:
梯也尔说:“有谁能预料到这位1800年的明智之士会变成1812年和1813年的疯子呢 有的,只要谁记得随着拥有无限权力而来的总是一种不可救药的狂乱——因为一切都在权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于是,就有以攫取一切为目的的野心,而这种狂乱,往往使得行使权力做过好事的人,用同样的权力,去干坏事,那么,谁就能够预料到这一点。”
材料三:
拿破仑独裁统治的前半期,他完成了众多的事业,给法国、也给欧洲带来许多利益,但他统 治的后半期却给国家、给欧洲造成许多灾难。拿破仑生活在十八、十九世纪波澜壮阔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时代。这个来自科西嘉的土里土气的小人物在转瞬之间被革命浪潮推向国家权力的最高峰,建立起震撼世界的法兰西大帝国,但一眨眼间又从高峰上掉下来,成为大西洋孤岛上的一个囚犯,这是世界历史舞台罕见的景象。拿破仑不仅是卓越的军事统帅,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而且象征一个时代,代表一种制度和一种主义——波拿巴主义。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而拿破仑则是各种矛盾的最复杂的混合体。马克思、恩格斯用这样的话:“非凡的人物”,“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伟大天才”、“伟大军事家”、“真正的、伟大的波拿巴”等等来赞扬他;又用另一些话:“科西嘉岛的暴发户”、法国革命的“ * * 者”、“冒险家变成皇帝”、“大拿破仑所构思和扮演过的卑劣角色”等等来贬斥拿破仑。近代世界史对他的评价分歧更大。一方面是一片赞扬声,称他是“从恺撒以来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是“历史上最惊人的奇才之一”,是“世纪的巨人”;另一方面却是一片愤怒、厌恶和诟骂,称他为“匪徒”、“科西嘉吃人魔王”、“摧毁自由的暴君”、“是以野心为法律、以践踏他人为准则的无耻小人”、“神经病患者”、“癫痫病患者”。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有各种不同评价,这是可以理解的。

结合材料和你所掌握的知识,评价拿破仑。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