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1901年9月7日
请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各出自哪一条约? (3分)
(2)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
(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3分)
(2)同:外国人寄居通商口岸;开埠通商。(4分)异:材料一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材料二中规定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2分)
(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驻兵北京至山海关沿线各地,列强已经武装控制清政府;清政府保证 * * 反帝官吏和人民,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4分)
题目分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直接判断三则材料分别是:材料一中“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应该出自《南京条约》;材料二中“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出自《马关条约》;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应出自《辛丑条约》。(2)对比材料一二的内容不难找出他们的异同,即同:外国人寄居通商口岸;开埠通商;异:材料一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材料二中规定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3)根据材料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得出其影响的具体表现,即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驻兵北京至山海关沿线各地,列强已经武装控制清政府;清政府保证 * * 反帝官吏和人民,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