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4分)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有不同的叙述。《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枉三百声,而众以散”。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述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4分)

(2)请从市场的角度评价材料二中两大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对中国而言,两次与世界市场接轨有何不同。(10分)

答案

(1)解释1:唐朝可能已经出现了夜市。《唐六典》属于政府法令,规定“市”的时间是中午到日落,但这一规定不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现实社会有可能突破了政府法令,出现了诗人所述的“夜市”。(4分)

解释2:唐朝可能始终未出现夜市。政府法令严禁民间自由贸易,妨碍市场发育,诗歌虽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但毕竟是文艺作品,只可参考,不能当做史料对待,且孤证难立,材料不充分。(4分)(两种解释可同等得分,言之成理即可)

(2)《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一方面,农产品大量出口,商品化程度提高,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另一方面,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4分)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开放,整体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对国内企业形成一定的冲击,中国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4分)

不同:前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时,具有被动性;后者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2分)

题目分析:(1)本题需要从两个角度来加以阐述,即《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枉三百声,而众以散”可以得出没有夜市;依据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代已经有了夜市,结合唐代史实对这两个观点加以阐述。

(2)本题需要结合南京条约和中国入世的影响来加以论述,南京条约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入世则是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的表现,对二者都应该客观来判断看到其积极的核消极的影响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