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因而是客观的;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因而是主观的。”
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特征。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 * *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一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分析说明材料观点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自己的客观规律。
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③社会的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客观的。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意识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正确的意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中 * * 党适应改革开放实践的新要求,并在实践基础上提高了认识能力,提出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实践证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验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