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①“意象”的前身为“象”,源于《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魏晋也有言、意、象之说,及至南朝刘勰始用这一术语来描述文学创作过程。从此以后,“意象”便以种种面貌活跃在文学批评之中。第一,它有一些近似术语如“境象”“兴象”与之混用;第二,它有合有离,运用灵活,例如“意象玲珑”“意广象圆”;第三,若分用,“意”有时通“情”“理”“神”,“象”有时通“景”“物”“色”等等;第四,“意象”说与“赋比兴”说密切相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潜理论。可见,我国的“意象”说实际上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

  ②正因为如此,中西学者在界定和运用“意象”一词时,自然纷纭莫定。其中,有一个明显的分歧点,那就是把它或者视为“意中象”,或者视为“意加象”。前者比较宽泛,是指艺术构思或艺术想像中的任何形象。无论是诗人构思时原有的,还是读者读后创造出来的;无论是形诸笔墨的,还是仅存于诗人头脑之中而难以描述的;无论是诉诸读者感官的,还是以其荷载的意蕴而引起读者理性认识的:所有这一切,无不包括在内。后者比较狭窄,仅仅指那些由于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象征、寄托或暗示的艺术形象。这样去界定,尽管读者的再创造可能会得到默许,但评论家往往要怂恿他去捕捉诗人的原意。

  ③如果承认广义的意象,实际上就等于承认意象的基本性质——具象性和包蕴性。具象性是意象“与生俱来”的性质;只是在语言艺术中,其所具之象必须借助“心灵的眼睛”去观察,去玩赏,不必尽然如眼前的实物,令人寓目可得。那些确实浮现于脑海之中却又说不出、写不来的艺术形象尤其如此。包蕴性则指意象荷载抽象事物(如哲理、意向、情愫等)或关联其他具体事物的性质,这是在诗人艺术匠心的熔铸中,后天获得并逐渐得以强化的。两者相比,具象性更直接涉及意象自身的本质特征,包蕴性则更集中代表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两者均是界定时不可或缺的条件。

  ④如果承认意象的两种基本性质,也就等于承认它的基本作用--描述作用和指涉作用。前者的体现,在于意象诉诸感官而引起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至于是否会由此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倒不十分重要。写景诗,应该是意象发挥描述作用的范例,诗人利用种种意象,为了的是在读者面前展示一片栩栩如生、真实可睹的画面。我们经常会说某写景诗传达了诗人的闲适心情,某写景诗透露了诗人归隐的意向等等,但这种从整首诗反映诗人情志的指涉作用,自与意象本身的指涉作用有所区别,单看“小桥流水人家”,何以见出飘零游子的孤寂心情?指涉作用的体现,在于意象诉者智识而引起理性思考。至于是否借助意象的描述作用,也是第二位的。这种作用小可见于比喻、借代等辞格,暗示、象征等局部艺术手法,大可见于讽谕诗、寓言诗等诗歌类型。然而,还有一些复合意象或意象组合,其组成部分犹如“人面桃花相映红”,令人难以辨别它们是在描述还是在指涉。不过,无论遇到哪种情况,意象具有这两种基本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

1.下列对“意象”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是能够引起某种体验(尤其是视觉体验),传达某种意蕴的文学艺术形象。

B.是活跃在文学批评之中,用来描述文学创作过程的一种艺术形象。

C.指由于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象征、寄托或暗示的文学创作手法。

D.“意”专指“情、理、神”,“象”专指“景、物、色”,二者合称为“意象”。

2.下列各项中与意象的包孕性有关的一项是[ ]

A.意象是鲜活具体的,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完全如眼前实物。

B.意象能荷载或关联其他事物,但这一特性因诗人的创作水平而异。

C.意象“与生俱来”的性质就是诉诸感官而引起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D.意象包含复合意象和意象组合,因而产生了意象的包蕴性。

3.依据文章内容,不属于“广义意象”的一项是[ ]

A.广义意象是作者的构思与读者创造的艺术形象。

B.广义意象是形诸笔墨与作者头脑之中的艺术形象。

C.广义意象是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象征、寄托或暗示的艺术形象。

D.广义意象是诉诸感官的与引起思考的艺术形象。

4.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易》中的“圣人立象以尽意”、魏晋关于言、意、象中的“象”,意思应该与本文“意象”的“象”不同。

B.如果只承认意象的狭义定义(意加象),那么,意象的具象性和包蕴性也许就无从谈起了。

C.意象具有具象性,因而具有描述作用;意象具有包蕴性,因而具有指涉作用。

D.只有把意象的描述作用和指涉作用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诗句中的复合意象或意象组合。

答案

1.A

2.B

3.C

4.D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白鹤梁

白鹤梁是一段长约1600米、平均宽约15米的石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北面的长江中,因从前经常有许多白鹤栖息于梁上而得名。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于江中,只有在枯水期才显露出来。从唐代广德元年(公元 763年)以来,先人们以在石梁上刻石鱼的方法记录了长江的枯水水位;石梁上还有许多诗文碑刻,也写到了石鱼出水的时间和石鱼距离枯水线的尺度等。这些石鱼和碑刻是非常珍贵的水文资料,为探索过去1200年以来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的变化规律提供了极其准确的科学依据,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加上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因此白鹤梁成为三峡库区惟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的表层由硬质砂岩和软质页岩组成,由于砂岩下的泥质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砂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再加上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因此尽管白鹤梁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尚好,但也开始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同时,白鹤粱的标高是138米,而三峡工程坝前水位将达175米,白鹤梁在三峡工程最终竣工以后将永远沉没于水下,如此高的水位也将使它经受不住强大的水压而导致损坏。如何保护白鹤梁成为水利专家们心中的一件大事。

从1994年起,国家开始组织专家为保护白鹤梁出谋划策,先后有天津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建设委员会和武汉大学等提出了各种方案。天津大学的“水下博物馆”方案认为,可以建一个密封的椭圆形双层壳体,罩在石梁上,人们可以通过隧道进入壳体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但是这一方案技术难度大,费用高,而且被放在水下几十米深的壳体要承受很大水压,一旦破损,就会损坏石梁,因此被否决了。最后提交审议的石三峡建设委员会的方案:将白鹤梁就地淤埋,等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能力时再去发掘和利用,而在岸边水位变动区仿造一个白鹤梁。

不知什么原因,向来与文物保护工作没有接触的葛修润院士参加了专家评审会,于是他在出差路过北京时专门去国家文物局查看了相关资料,发现即将接受评审的惟一方案不妥,实际没有很好地实现文物保护的初衷。葛院士在总结各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方案。新方案与天津大学的方案类似,不同的是天津大学采用的是有压容器,即罩住白鹤梁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而新方案是无压容器,即把过滤后的江水注入壳体内,使壳体内外的水压达到平衡。这样技术难度小了,费用低了,最重要的是不再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2003年2月13日,葛院士为白鹤梁专门度身定做的“水下宫殿”正式动工。白鹤梁也可以“永见天日”了。

根据文意,属于白鹤梁急需保护的理由的一项是()。

A.白鹤梁的石鱼和诗文碑刻记载的水文资料可能会遗失。

B.白鹤梁表层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

C.由于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白鹤梁已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

D.白鹤梁将会承受不住三峡工程完工后高水位的强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