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④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⑤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别描写的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塘上月色 月下荷塘

B、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C、月下荷花 塘中花树

D、塘上月色 月下光影

2、下面对“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中“脉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流水含情,衬托荷的柔美风韵。

B、写出流水悄然,衬托荷的柔美风韵。

C、写出流水含情,与荷的艳丽形成对比。

D、写出流水悄然,与荷的艳丽形成对比。

3、第二段文字共六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自然段是按照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移步换景,层次非常分明。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泻”突出了月光的皎洁。

C、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讲,本文通过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 哀愁。

D、两段文字都运用了大量比喻,还用了许多叠字,使文章形象生动,音节和谐,文气舒展。

答案

1、B

2、A

3、C

4、D

实验题
问答题

短文一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不容忍只是不能容忍和我自己不同的新思想和新信仰。一个宗教团体总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必定是错的,必定是异端、邪教。一个政治团体总相信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政治见解必定是错的,必定是敌人。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试看欧洲的宗教革新运动的历史。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和约翰高尔文(JohnCalvin)等人起来革新宗教,本来是因为他们不满意于罗马旧教的种种不容忍,种种不自由。但是新教在中欧、北欧胜利之后,新教的领袖们又都渐渐走上不容忍的路上去,也不容许别人起来批评他们的新教条了。高尔文在日内瓦掌握了宗教大权,居然会把一个敢独立思想、敢批评高尔文的教条的学者塞维图斯( Servetus)定了“异端邪说”的罪名,把他用铁链锁在木桩上,堆起柴来,慢慢地活烧死。这是1553年10月23日的事。

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