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近代中国就是一部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反抗的历史。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南京)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当天,155声警世钟敲响……从集历史荣辱于一身的见证人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之钟,静海寺在华夏子孙心中树起的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纪念碑,更维系着一种剪不断的民族情结。                         ——刘妙雄、杨波《南京静海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材料二  下列图片是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图片一:《恭祝中华民国万岁》 
 图片二 《共和》

材料三   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材料四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农民起义频率频发生,但制度的稳定性却不受影响,在几千年漫长的时间里,“治”多于“乱”,体现出制度的合理性。但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一乱逾百年,而且越乱越裂,直到现代化成为全民的共识之后,才大乱而大治,为现代化创造了必备的环境。 ——钱乘旦《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请回答:(1)材料一中“钟的主体高1.842米”,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敲响”155声警世钟”,这样的安排与中国近代史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请指出该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主要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片一中的中华民国的“国”字写法是“□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请你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解释该字的含义。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辛亥革命中宣扬的“民族主义”相比,材料三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提出有什么进步之处?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怎样划时代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的结果是什么(不得照抄材料)?请概括说明中 * * 党为创造这个“必备的环境”所作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事件:1842年《南京条约》,地位: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含义:国家主权在民。认识: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宣扬了民主平等思想,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脱离了群众。

(3)进步: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结果: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努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多项选择题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