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粗略地考察人的孤独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外在的孤独感和内在的孤独感。外在的孤独感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的、浮在表层上的心理意识。只要外在环境一变好,这种孤独感便会烟消云散。内在的孤独感则是一种最深层的心理意识。它常常是朦胧的,莫可名状和说不太清的。正因为说不太清,所以具有一种根本的、永恒的、无法驱散的哲学性质。

  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较深沉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故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当他们一旦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中,他们方才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和满足。他们的作品原是写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所以不为同时代人理解,横遭守旧者和庸人们的攻击。在人类少数天才人物,包括伟大政治家身上,根本的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定力和内驱力。梵高之所以要拼着一条性命去画,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太清的根本的孤独感。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的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唐诗宋词中那些堪称为千古绝唱者,正是因为它们陈述了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才成为不朽诗篇。伟大艺术家们的气质,多半有哲理沉思的成分。他们总是从个人具体的孤境(外在的孤独感)出发,上升到普遍的、哲学意义上的地球人的根本孤境。因为它带有永恒性,涉及到人类的根本处境,故具有一种哲理的深度。

  艺术创造的动力之一乃是在吾生有涯之中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

  自然科学家刻意寻求自然界的永恒法则,亦在驱散内心一团根本的孤独感。

  文化创造者们为了排遣自身的孤独感而进行的创造,留下的一笔精神遗产竟会使今天千百万读者感受到温暖,驱散千百万个寂寞,真是不可思议!

  在多艰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根本孤独感并寻找一条解救方法和出路的人,自会感到一种悲壮的奇美。也许,恰恰是这种人才会对人类怀有一种博爱之心和同情之心。

  浅薄的快活和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的孤境中并力图去冲决它来得幸福。这是搏斗的、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高贵幸福。(选自赵鑫珊《孤独感与人类文化创造》,有删节)

1.下列关于“内在的孤独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在的孤独感没有由外而内的波动性,不会随环境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B.内在的孤独感是朦胧的,莫可名状的,具有根本的、永恒的哲学性质。

C.内在的孤独感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它只能出现在少数天才人物身上。

D.内在的孤独感是最深层的心理意识,常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

2.下列关于人类文化创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文化创造是那些具有内在的孤独感的人排遣内心的孤独寻求平安和满足的一种独特方式。

B.企图抗衡和摆脱与生俱来的内在孤独感是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唯一的最强大的定力和内驱力。

C.用有限的生命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是所有人类文化创造者进行创造的根本动力。

D.文化创造是对人类的孤独感予以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内在孤独感的人因为思想深沉,有独特的见解和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所以他们也具有着外在的孤独感。

B.有根本孤独感的人的作品不为同时代人所理解甚至遭到攻击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大都不是供现代人阅读而是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

C.不论哪个时期,哪个朝代,一个诗人既然要创作出千古不朽的诗篇,他的作品就应该表达出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

D.文化创造者们出于排遣自身孤独感而留下的文化遗产能让今天的人感到温暖,说明人类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根本的孤独感。

答案

1.C

2.A

3.B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听力原文] 女:让我们用掌声欢迎我们今天的嘉宾,被称做“国际奥委会的经济大管家”海博格先生。 男:你好。 女:你好。刚才你出场的时候,我们看到短片里有一个你戴着八角帽的形象,你喜欢照片当中的你吗? 男:是的,非常喜欢。从很多方面来说,奥运和长征有相通的地方,毛 * * 用长征团结中国人民,我们要用奥运会把中国人民再度团结起来。 女:听说海博格先生也创下了一个纪录,是重走长征路当中的年纪最大的一位。其实聊完了刚才重走长征路这一段的时候,大家一定非常好奇,海博格先生为什么一定要去走长征路呢?他和你从事的奥运营销之间有关系吗? 男:有的。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理念,纪念中国历史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事件,我们觉得把奥运会带到中国来是把13亿中国人民都团结起来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过去的这16天北京奥运会的日子,对我来说真是非常棒的一次经历。 女:所有的中国人都记得2001年7月13日,我们申奥成功的那一天,其实2001年对于海博格先生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他在这一年的年底加入了奥委会。海博格先生走长征路大概只是十几个小时的事情,但是和中国走过的这一段奥运营销的路,却走了整整7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屑奥运会我们有大概62个合作伙伴,他们花了高价钱买来的是什么? 男:他们得到的是一种使用五环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是受到我们国际奥委会保护的,因为奥运会应该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品牌,这样就使得赞助商能够获得一些优势。 女:你觉得这次的营销成功吗? 男:我觉得这是一次极大的成功,我们几乎是获得了中国所有顶级企业的赞助。 女:我在互联网上看到,有人说大概超过了26亿美元,是这样吗? 男:实际的金额远远超过这个数,光电视转播权就获得了26亿美元,中国的公司赞助了10亿美元,此外我们还有一些国际上的大公司,一共12家,他们的赞助总额和中国公司的赞助差不多。 女:国际奥委会经营着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营利能力相当可观,十几天可能就有大约二十几亿、三十几亿收入。那么所有的这些钱该怎么花呢? 男:50%给当地的组织者,40%是给参加奥运会的205个国家的奥委会,电视转播权的50%也是给组织者,国际奥委会只保留收入的7%。 ??男的是什么身份?()

A.营销商 

B.经济学家 

C.奥委会官员 

D.参加过长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