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黄河人海流

李康美

  冰雪融化成水滴,水滴聚成了河流,一滴一滴的水珠,竟然汇成了滔滔流淌的大河,在人类生活的舞台上,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导演。

  我曾经去过青海高原,虽然来到黄河真正的发源地,但流经的河水也是幼年的黄河。那里的黄河清澈见底,甚至一直到兰州,都还算不上波澜壮阔。在宁夏虽有了波澜壮阔的味道,但是同样算不得汹涌澎湃。

  实际上,黄河也有着自己的成长过程,如果说它是一条主动脉,那么,依附着它壮大着它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支动脉或者叫做毛血管。在我们渭南的土地上,黄河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奇特景观:在那个人称“三河口”的地方,渭河和洛河几乎同时注入了黄河,从而使黄河一下子变得那么地浩淼。

  很早以前,我总以为渭河和洛河在临汇入黄河时,都会因为落差,而腾起冲天的水雾,并且是波浪翻卷,发出日夜不息的水与水的冲击声。后来,我多次去过“三河口”,遗憾的是,它们似乎永远保持着一种十分友好的姿态,从未听见过哗哗的冲击声,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进行了短暂的倾诉后,又一同相依相偎向东而去。

  前年去山东,驱车看遍了胶东旁边的大海,我突然想到,任何东西都可能有着生命的尽头,世界上的每一条大河都会注入大海,最终也就在大海中消亡了。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

  回程经过山东东营市,我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要去看看黄河的入海口。真该看一看,终年冰雪的喜玛拉雅,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那里冰雪融化成的一滴一滴水珠,到头来却仍然在这里融入了海洋,巍然屹立的世界屋脊,竟然以水为使者,贯穿了中国的土地,再通过海洋,和世界连为一体,飞溅起自己的声音。还应该包括我们的渭河、洛河,尽管它们在“三河口”之后就已经隐名埋姓,默默无闻地随着黄河的水流涌动,但是黄河能注入大海,它们的动力功不可没。

  未到目的地之前,我又做了一次错误的判断,仍然以为黄河和渤海有着一定的落差,说不定还形成了一面宽大的瀑布,很远就可以听见惊涛拍浪般的响声。从东营市始发的路程上,我总是侧耳倾听,心里还是继续着想象,只要听见那种万马奔腾的水击声,那里就一定是黄河的入海口

  可是那样的咆哮声一直没有出现。也许是年深历久的冲刷,也许是流经万里的黄河太疲惫了,在这里,别说听见什么声音,就是黄河的流速也变得非常迟缓了。乘游艇而下,我一直企盼的声音也始终没有到来。只是水面越来越宽,两岸的芦苇荡遥远得只能望见一缕绿色。黄河入海口原来也和我们的“三河口”一样,只是像扇面儿似的铺展开来,慢慢地,慢慢地和前边的渤海衔接,走向了无边无际的浩瀚,最终也就消亡了自己。

  当然,黄河入海的景观绝非我们的“三河口”可比,那样的博大更是无法想象的。当游艇的主人告诉我们,真正的黄河入海口就在那一片水域时,我们早就看不见两岸的边际,可以想见,黄河临入海时的河面有多么宽广!何以见得这片水域才是黄河和渤海的衔接处?其实,我们已经从异样的空气中得到了鉴别,一边是黄河还未经过大海洗礼的泥土气息,扭过头去,那边却是略带成味的海风拂面了。

  游艇继续驶入了大海,为了黄河的消亡,或者说为了黄河和世界的衔接,我们也该送她一程。(选自《散文》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第一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作者这样表述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请分析画线文段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黄河人海流”的生命轨迹蕴含了哪些人生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领起全文内容,概括了黄河凝聚壮大的成长历程,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奇观的惊奇与赞叹(意对即可)

2.因为黄河

①兼收并蓄,蔚为壮观;

②汇人海洋,完成使命;

③衔接世界,获得新生。(意对即可)

3.通过想象黄河流人大海惊涛拍浪、汹涌澎湃的情景和自己 “侧耳细听”的细节描写,照应上义。与下文写黄河人海时静穆安详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赞美了黄河博大宽广的胸怀以及宠辱不惊的气度。(意对即可)

4.示例:

①百川归宗、生命有终的生存法则;

②生死轮回、生生不息的生命规律;

③淡泊宁静、顺应融合的生活态度;

④博大宽广、宠辱不惊的胸襟气度;

⑤乐于奉献、牺牲自我的人格操守;

⑥积累凝聚、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只要答对两点,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鸟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佑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宦恶直,置未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师鄜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  “可谓国而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曰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  “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率用其言上闻,从之.惠卿辟为属,辞.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充和议使,泽曰:  “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

“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时太原失守,官之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泽出其不意,遣兵过大河袭击,败之。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十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恐泽兵蹑其后放轻脚步

B.诸将乞贷淬推卸(责任)

C.从赢卒十余人使……跟从

D.惠卿辟为属通“避”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少需之惠卿闻之

B.徒苦民而功未易集食禄而避难

C.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D.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役夫僵仆于道小题3:下列各句组,全都表现宗泽“热爱国家、英勇抗金”的一组是(3分)

①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②是行不生还矣

③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④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

⑤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   ⑥泽挥众直前与战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康元年,宗泽被推荐担任和议使。他抱定不生还的信念决心不向金人屈节。参与商议的大臣们怕他妨害和议之事,不同意派他前往。

B.太原失守,宗泽认为不能食国家俸禄却躲避国难,毅然前往积极备战,战时披甲登城楼亲自指挥作战,大获全胜。

C.宗泽审时度势,以寡兵孤将深入敌人军营,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卒以一当百,奋勇杀敌大败金兵。

D.隆冬时节,朝廷疏浚御河。不久,宗泽不顾长子刚丧,奉檄即行。看到役夫因天寒僵于道,上书其帅要求工程推至初春进行。小题5: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转 战 而 东 敌 益 生 兵 至 王 孝忠 战 死 前 后 皆 敌 垒泽下令 曰 今 日进退 等 死 不 可 不 从死中 求 生 士 卒 知 必 死 无 不 一 当 百 斩 首 数千 级金 人大 败退 却数十 余 里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官之两河者率托故不行(3分)

答:                                                                         

②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 (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