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明朝有一本书自1606年传入日本后,日本的科学界、教育界、医学界将它奉为至宝。传抄、改编、译刻、研究,历久不衰。仅1637-1714年间,就至少被翻刻9次。他们称这部书“汇揽百学”。

材料二 中国近代有位工程方面的科学家曾说过:“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的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他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

材料三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牛顿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判断这是哪本书?作者是谁?

⑵材料二中的他指谁?他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⑶材料三中的“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请列举两位对牛顿有重大影响的“巨人”。

⑷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牛顿曾有哪些重大“发现”?

⑸从上述三位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中,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2分)

答案

⑴《本草纲目》;李时珍⑵詹天佑;主持建成京张铁路⑶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⑷提出二项式定理;微积分初步算法;制作天文望远镜;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⑸崇高理想;勤奋好学;科学严谨;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等。

依据材料叙述的特点即可判断出该人物,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人物的主要功绩即可。我们要学习这些科学家优秀的科学思想和品质。

单项选择题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实行名为“高级语音编解码”的计划,目的是利用非声响传感器来取代麦克风。通过探测说话者的神经和肌肉活动将其所说的话“翻译”出来,而不再将声波转换为电波然后还原成声音。目前两套类似的系统正在研制中。 

其中一套由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工学院的里克布朗开发,所使用的传感器被称为“调谐电磁共鸣项圈”。说话人将其戴在脖子上,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传感器可以探测到说话时声带的波动变化。即使背景环境很嘈杂,也能将所说的“话”清晰地传送到对方的耳朵里。 

另一套系统由美国航空航天局艾姆斯实验室研发。同样是将作为肌电传感器的电极戴在颈部,来探测说话过程中电阻的变化。探测到的数据经处理后确定为相应的单词模式,然后再将单词模式发送至计算机声音合成仪。即使说话人不出声地默诵,系统也能够看穿其心中所想,充当一个理想的“传声筒”。 

据悉,布朗已经研制出“调谐电磁共鸣项圈”原型。肌电传感器的原型也将于2008年面世。如果测试成功,这一技术对于执行秘密任务的土兵,处于嘈杂环境中的机组成员或船员或水下工作者来说意义非凡。也许有一天,这些军用技术转为民用后,我们再也不用在闹市或者公共汽车上对着手机不顾形象地大喊大叫,在图书馆或者电影院也能够“无声”交谈而不至于招来白眼了。不过唯一的缺憾是,听筒里传来的将是计算机合成的模拟声音。

“高级语音编解码”传递话语通过()。

A.调谐电磁共鸣项圈和肌电传感器

B.麦克风

C.神经活动

D.肌肉活动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