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2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博学的商族后裔 孔子,坚信“周因于殷礼”,却因商代“文献不足征”,周代“郁郁乎文”、而“从周”。历代儒者言必称三代,但面 对《史记》《尚书》中保存的不到五千字的商代历史记录,语焉不详。

从19世纪末开始,学者认识到一些药用“龙骨”上的刻划是商代文字遗存,称这些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为“契文”、“殷契”、“卜辞”,从而引发了搜求与研究热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20世纪20年代,“甲骨文”成了定称。随着1928年开始的殷墟遗址科学发掘, 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从甲骨文五千多个单字中释读出一千余个。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诸如“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等句子表现的语法结构,与后世古文几无不同。“甲骨学”已聚集起众多学者,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发现甲骨文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指出“甲骨学”的内涵。(4分)

答案

(1)意义:证实了《史记》等文献有关商代的记录;丰富了有关商代的历史文献;将有准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大大推前;为研究汉语言文字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8分)

(2)内涵:整理甲骨文,识读甲骨文,深入探究殷商历史。(4分)

(1)突出甲骨文的内容、史学研究价值和文字学研究价值。

(2)主观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研究甲骨文即可深入探究其客观的社会存在(殷商历史)。

【考点定位】选修六·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殷商文化遗产(甲骨文)。

判断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