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贞观政要》
材料二:“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某帝王与魏征讨论用人时说:“为事择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了;用一坏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魏征说:“这是对的。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天下已定,那就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任用。”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朕”指谁?据材料一分析他在位期间实行的民族政策,并请举一例加以说明。(6分)
⑵从材料二看,这位皇帝认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基于这种认识,他执政期间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6分)
⑶材料三中的对话,表明这对君臣坚持怎样的用人标准?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意义?(4分)
⑴唐太宗(2分);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如文成公主入藏(或优待颉利可汗等,2分)。
⑵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2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免租税、戒奢从简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贞观之治(2分)。
⑶要任用有才、德之人。(2分)借鉴:任何时候都应用有真才实学的人,要坚持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制度。(类似表达亦可得分,2分)
题目分析:(1)材料解析题问题来自材料,材料为问题服务。要从材料中找出回答问题的信息,找出问题与材料的相关点。材料一出自《贞观政要》,“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所以由此判断出此话是“唐太宗”所说;意思是“自古统治者只重视汉族,歧视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说明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很开明。课本上“合同为一家”都是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可例举。
(2)此问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理解题意,紧密结合材料。从材料的意思,唐太宗认识到君民的关系如同舟水,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即人民可以支持你的统治,也能推翻你的统治。所以他在位期间减轻农民的负担,轻摇薄赋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等。
(3)此问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理解题意,紧密结合材料。从题干和材料中找出提示的关键词。“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了”、“ 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这些关键词我们可得出结论“要用品德好的,有才干的,德才兼备的人”。借鉴意义就是从材料中从问题中找出做的好,现在我们也用,这一问主要是说对人才的选拔任用,所以从这一角度结合问题回答,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