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综合填空;用方框中所给的单词适当的形式填空,使短文正确、通顺、连贯。 每词限用一次。

(每小题1分,计10分)

book,    finish,    be,   one,   great,   will,   live,   from,   dream,   move
A little girl called Fan Yi has caught many people’s attention recently. The little writer’s 小题1: __________ English story, Swordbird, was on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list for children’s fiction.

Fan Yi was born in Beijing in 1997. She 小题2:___________ her second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in Beijing. She 小题3: ___________ to the US with her parents at the age of 7. She has shown 小题4:___________  interests in birds since she was a little girl.

When Fan 小题5:___________ studying American history at school, she read many articles(文章) about the September 11 Attacks(9.11事件). She wanted all people to小题6:___________   in peace with each other. Around that time, she had a(n) 小题7:___________   one night. In the dream, some birds fought with each other. Fan got an idea 小题8:___________  the dream and turned it into a story. In it, she showed her idea of peace in the world.

In the future, Fan will write more小题9:___________  for the Swordbird series. Will she become another J.K Rowling? We小题10:___________  have to wait and see.

答案

小题1:first

小题2:finished

小题3:moved

小题4:great

小题5:was

小题6:live

小题7:dream

小题8:from

小题9:books

小题10:will

题目分析:本文讲了一位叫Fan Yi的小女孩怎样成为一名小作家的故事。在阅读时,应该注意事情发展的顺序,根据文章的意思,进行合理的推测,从而选出合适的单词;另外,应注意文章的时态,上下的关系等。

小题1:根据句意是这位小作者的第一本英语故事Swordbird上了纽约时报的儿童读物畅销单,所以填first。

小题2:通过题干可知本句的意思应该是“她在北京上完了小学二年级。”所以本题填finished。

小题3:通过上句我们可知,原来Fan Yi生活在中国,在这又出现了美国,所以此处应该是“搬到美国”,“搬去”是move to,又因为是发生过的,所以应该用过去时,所以本题填moved。

小题4:通过interests可知其前应该需要一个形容词,通过上下文可知,FanYi很喜欢鸟,所以此处可填great,show great interests“表现了极大的兴趣”。所以本题填great。

小题5:通过when“当……时候”可知,本句的意思是“当Fan Yi在学校学历史时”所以这里需要was与studying构成过去进行时。所以本空应填was。

小题6:本句的意思应是“她想让所有的人都能和平共处”。也就是“住在和平中”,所以本题应填live。

小题7:通过下句中的In the dream可知,她做了个梦,所以本空应该填dream。

小题8:通过句意可知,她从梦中获取灵感,将它写成了故事。所以本题应填from。

小题9: 通过前文,我们知道,Fan Yi是一个小作家,所以在将来她将写更多的书。所以本空应该填books。

小题10:通过Will she become another J.K Rowling?“她会成为另一个J.K Rowling吗?”可知,下一句的意思应该是“我们将拭目以待。”这是将要发生的,所以应用will。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这样的玩项好是不要约伴,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 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曼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地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歌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茵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斯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行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节选自《巴黎的鳞爪》,略有改动)

1.作者认为,要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必带书。

2.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畅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之后,作者在最后一段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胡适曾经说过,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爱”、“自由”、“美”。对爱、对自由、对美的讴歌正是本文的感情基调。

B.一个“你”字频频出现在文章中,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而且使人如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

C.作者以空间为序,写澄蓝的天空、山罅里的泉响……在对美好自然的描摹之中,含蓄地歌颂生命、礼赞青春。

D.文章第三段写山泉,一连用了几个“流”字,既写出了山泉的悠长,又写出了它恢弘的气势,营造了物我一体的意境。

E.这篇文章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尽管不无“西化”的色彩,但汉语的优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问答题 简答题